作者:朱执信
朱执信为北伐作战,精心编练军队,整顿军纪,做出巨大贡献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朱执信在广东发动民军会攻省城,迫使清水师提督李准投诚,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之后,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着手裁撤民军,编练军队,整顿军纪,准备北伐。并帮助姚雨平从民军团体挑选精英,迅速组成一支万余人的精干的“北伐军”开赴前线。南北和议达成后,任广东都督胡汉民的审计院院长兼广(州)阳(江)军务处(后改称绥靖处)督办。在广东审计院长任内,清贫廉洁,一丝不苟,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朱执信与廖仲恺前往日本,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翌年10月返粤后,与邓铿策划广东反袁斗争和驱逐龙济光的军事行动。其间,又奔走南洋各地为革命筹款。[1] 1914年9月奉命返粤,在广州及东莞、阳江、雷州等处,参与策划一系列武装斗争,协助邓铿主持广东的讨袁军事,并受邓委派前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筹款,继又主持驱逐袁世凯心腹、粤督龙济光的军事活动,由于所联络的各路民军举义时不一致而失败。他还为《民国》杂志撰写了《暴民政治者何?》、《开明专制》、《革命与心理》等政论,揭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真面目。
1915年11月,奉孙中山召请赴日本筹商讨袁军事,正式加入中华革命党;12月受命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负责广东方面军事,得到孙中山拨给的大批经费,由张发奎、薛岳、李扬敬等人协助,在澳门秘密设立讨龙军事指挥机构,同时积极扩展中华革命党组织。 次年1月,在惠州等地举兵讨伐袁世凯。
朱执信坚信民主革命必然胜利,坚持理论宣传活动
与此同时,朱执信仍坚持理论宣传活动,为《民国》杂志撰写了许多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的政论。在《无内乱之牺牲》、《暴民政治者何?》及《革命与心理》等文中,揭露了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罪行,驳斥了当时反动分子把革命者及其主张诋毁为“暴民”和“暴民政治”的谬论,反复指出“民心恶袁”,坚信民主革命必然胜利。
民国6年(1917年)夏,按孙旨意撰写《中国存亡问题》一书,反对参战。1917年7月,朱执信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随孙中山率北京政府起义海军南下护法,从事党务、政治、军事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协助孙中山以陈炯明统率的广东省长亲军为基础,编练成援闽粤军,占据汀州、漳州地区,发展革命武装。 ,1918年5月,由于滇、桂军阀破坏,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孙辞去大元帅职。朱执信随其离开广州到上海,协助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并担任与福军及陈炯明军的联络,准备驱逐窃据广州的桂系军阀。朱执信并多次往返广东、福建和上海之间,积极从事驱逐桂系军阀的军事活动,为唤起民众,他还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 “五·四”运动期间,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发表《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时,奉命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担任编辑撰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