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执信
朱执信不幸牺牲,战友们都深表惋惜,给予高度评价。
孙中山对于这位忠实亲密战友的牺牲,十分痛惜:“使我党失此长城”,他一再称赞朱执信是“最好的同志”、“为中国有数之人才”。陈独秀以挽联的形式高度评价了朱执信的人生价值:“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朱执信一生阅历丰富,著有许多著作。
朱执信生平著述甚多,以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笔名撰写大量政论文章,载诸国外者有仰光、雪梨、新加坡各埠报刊,中国则见之于《民报》、《民国杂志》、《上海晨报》、《星期评论》、《闽星杂志》、《建设》杂志。遗著编有《朱执信集》。
朱执信墓园4000多平方米,绕以崇垣,台阶层叠,丰碑高耸,树木葱郁。
朱执信墓在先烈东路驷马岗,墓园共4000多平方米,绕以崇垣,台阶层叠,丰碑高耸,树木葱宠。碑文、墓表分别由孙中山、汪精卫题书。1936年秋,遗骸迁往执信中学校内,原墓则为衣冠家。执信中学内之墓园,占地500多平方米,墓包呈馒头形,高3米多,周长10余米。1963年3月,公布两处墓址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朱执信 (1885一1920),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禹。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1904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次年加入同盟会。为《民报》撰文,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力主以革命求共和,反对改良主义。1906年回广州,曾先后参加1910年新军起义、1911年“三·二九”起义和讨袁、护法等武斗争。五四运动后,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思想激进。1920年赴虎门策动该地驻军讨伐盘据广东的军阀莫荣新,于同年9月21日被反动军阀刺死于虎门。遗体于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先烈东路驷马岗。
孙中山为了纪念他对民主革命的卓越贡献,以他的名字在广州市开办了执信中学。初时有衣冠冢位于执信中学校内,每逢清明,都会有大量的师生校友前来悼念缅怀。其主坟位于广州市沙河顶,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迁至执信中学,原执信中学内的衣冠冢迁至广州市沙河顶。
朱执信的纪念碑位于虎门镇海军医院内
朱执信纪念碑在虎门镇海军医院内(现执信公园),民国十二年(1923年)年立,碑高7.2米,碑座边宽2.6米,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民国二十年手书的碑名和民国二十一年撰书的碑文。文化大革命时被造反派填塞碑铭,1986年修缮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