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出乎其外,人乎其内”?笔者认为:做事既要纵观全局,整体分析,又要深入内部剖析,挖掘本质;做人既要顾及大局,全面把握,又要真诚相待,用心付出;涉世既要抵御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又要能深入社会,追求理想。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信?还是看看几位名人的精彩人生吧!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铸成了庄子千古的“情美”圣像。
“运筹于帏幄之中,决胜于于里之外”——旷世奇才诸葛亮横空出世,用兵作战,巧用妙计。他出乎其外,从整体上把握战局,准确布阵施略;他又入乎其内,深入挖掘战事本质,协调军中一切,齐心参战。诸葛亮知出知入,光辉四射。博望用兵,曾使十万曹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再观用智,面对东吴群儒;尽显风流,极尽潇洒。更不用说三气周郎,从容之状令人叹为观止;七擒孟获;刚柔兼济,令人钦佩……
“出乎其外,入平其内”成就了诸葛亮万世的“智美”传说。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任长霞,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出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颗真心奉献给人民大众。“入乎”他人,全心呵护每一个有难的人,让伟大的奉献之花开在每一个人心坎里;“出乎”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家人谋私利。任长霞知出知入,让人永世难忘:她走了,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里流动着人民心中的爱戴。是啊!正因为她心里装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才有百姓的挽歌吟唱和礼赞。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树立了任长霞不朽的“心美”丰碑。
浏览几位“精彩”的人生,不觉顿悟:做事、做人、处世都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只有知出知入,才能既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分析全局,又能从微观上剖析本质,融精神、情感、思想、品质为—体。这样才会使你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点评】:腹有诗书气自华,纵论古今尽潇洒。本文以丰富而典型的事例,流畅而通达的语言,从做事、做人、处世三个角度,论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重要意义。全文围绕主旨,展开叙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来自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体察社会的功底。
文章引用名言典故信手拈来,安排结构由古及今,层次分明。本文列举的事例源于所学课文或所读报纸,而又能依本文主旨,娓娓道来,岂不正是作者自己也做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吗?
但文章缺乏一定的感染力。
黑影幢幢的岸边依稀可以看见几位瘦弱女子的身影焦急地等待着什么。基本上每个夜晚,只要有夜航船归来之日,都可以看见容颜已逝的她们,她们不是在等待什么,只是在期盼归来人中是否有自己的孩子。
《夜航船》中勾勒出这样一幅扣人心弦的画面,让人震撼不已。早在唐朝,那位叫孟郊的诗人就吟唱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古绝句。对母亲而言,子女懂得报得三春晖更好,更多的却只是希望子女一生的平安和健康。
孩子都在成长中,也都要远离母亲去闯荡一片天。在她身边时,我们都没有抬头仔细地看过母亲。直到离别之际,想起再也没有如此近距离地端详她,远方的我们唯能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低头静思而已。
长至十八岁,我眼中的母亲一直是个大度、聪明、果敢的女子,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支撑起一个家。一件晴天霹雳的事降临到母亲的身上,因为不愿影响我的学习,母亲依然故作坚强。我开始习惯在吃饭时抬头看着她的眼睛,那份背后的脆弱让我洞悉。今年的母亲节,春末夏初的时节,伴着春天母爱般的温暖阳光和夏季依稀的香气,我开始了解母亲,透过那清明的眼神,找到最纯挚的爱。
想起纳兰性德的《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像极了天底下的母亲。然而我们太多的时候在一味索取她的爱却连一个简单的回眸与感谢都没有,而母亲们,一直在无私地奉献着,不求回报,也无怨无悔。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疚恨总要深植在离别的心中,尽管他们说世间万物终必成空。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即一直都要这样错过。花枝满丫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我们都在这样错过,是不是不该再错过了呢?
母亲就这样为我们操劳一生,正如春光为世间万物贡献自己孤独静谧的一生,我们应该懂得感悟和珍惜。十年踪迹十年心,待十年后我们也为人之母,方才了解母亲那深深的爱,是否有些迟?不如现在,我们在提篮春光的时节,伴着淡淡的清新抬头看看妈妈,看看她那深情的眼眸和无穷无尽的爱。
很喜欢一个人捧着茶杯品茶的感觉。渐渐西斜的残阳,一抹霞红穿透剔亮的玻璃,掩映着书房里一排排古色发黄的线装书。一腾热气冲淡了黄昏,凝缩的那份脆干的青绿在热水中翻跃,升腾,一旦浸润了湿,就贪婪地吮吸久违的甘露,伸伸懒腰,缓缓的,蹬蹬腿,在古铜色的花杯中舒展开久封的筋骨。于是,脉胳渐显了,青绿在热水中延散了,一片片风干的茶叶在浸润中寻到了绿的真实,回到了曾在树枝上招摇的青春与真实,清清的,露珠,泥土的味道弥漫在小屋,一份还真带来的醉香荡漾在心头。
因为品茶,因为爱真,谈及历史,谈及文化,也守着不变的概念——真。
我的书架上有着古老而真实的文化,明刻本,线装书,发黄的记忆,永久的思索,不管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捧起一本原版古书,放在心头,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从一页页几欲风干的书页中,我品到了一份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
从未想过要为文化说点什么,只到昨天,同学凌到我家,对着这一排排原版古旧的陈书而大笑,“你真傻,何不买几张电脑光盘,既不需像你这样旧书堆得似山高,又不需捧着文言实虚词嚼半日却难解其内容。”我先是惊愕,继而苦笑。莫名中有丝淡淡的哀愁,名著古书融注于光盘,竟还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我不敢想,我不知道“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该怎样翻译,我不知道“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用时髦的白话文该怎么讲,我不知道“冷雨敲碎吟上心”的心情用白话文如何描绘,又如何让读者真正领会?古典的故事,历史的沉重又怎能用一两句干巴浅显的白话文阐释得清?
还记得余秋雨写在《藏书》中的那句话,当学生问他为何藏如此多明刻线装书,藏这些原版发黄的记忆时,他说:“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真实”是的,原版的文言书固然难读难懂,但有厚度,一旦失去了原版的真实,几句百话文,简写本已失去了厚度,很容易被岁月长河风干,甚至脆折。
我们需要真实,需要那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而非简单的故事情节,浅显的内容。
永远为“真”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