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炯
1.《从军行》的颈联描写了苦战的场面,请赏析此联的表现手法。(3分) 2.《并州路》一诗中,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3.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结句抒发情感的方式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查看全文
作者:陈与义
1.以上两首诗歌都是诗人登岳阳楼时所作,但是诗人抒发的情感却并不相同。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陈与义在黄昏时分登上岳阳楼,虽然看见湖面风平浪静,但是想到了国破家亡,自己万里逃难,未老先衰...查看全文
作者:李煜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 、 。(2 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2 分)参考答案1.江面绿、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查看全文
作者:释函可
1、诗歌首联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答。(6分)参考答案 1、夸张、拟物、比喻。上句堕字将无形的日光当作有形的物体,化虚为实;...查看全文
作者:宋褧
1、本词上片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下片后两句玉人谁使似冰肌?酒罢歌阑一晌又相思抒情委婉含蓄,请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腊月前夕梅花在冬雨忠竞相开放,与青...查看全文
作者:张敬忠
1、两诗各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2、两诗都题为《边词》,都写了边地之景,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参考答案 1、张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在荒凉的北边,到这...查看全文
作者:杜牧
1.杜牧在诗中写了角声这一意象,请分析这一意象的特点及作用。(5分) 2.后人称此诗纯乎写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杜牧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6分)参考答案 1. 诗人登九峰楼,于黄昏时分听到号角声从...查看全文
作者:陆游
1.第三、四句为什么要写下鹭、鸣蛙? (5分)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 1、写下鹭以动衬幽,写鸣蛙以声衬幽。 2、叹息老朋友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山水之乐。作...查看全文
作者:楼钥
1.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的秋景图。(2分)秋风吹过,天空明朗无云,表现...查看全文
作者:曹雪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B.《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查看全文
作者:陆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歌起句不凡,用貔貅形容骁勇善的战前线战士,他们长河夜渡,不畏艰险,直接描写了战斗场面的激烈。 B.挥白羽扇,写大将手挥羽扇,让人想起羽扇纶巾的周瑜,暗喻诗人文武...查看全文
作者:罗隐
1.下列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查看全文
作者:郑楷
1.词的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柳花飞舞、莺声娇柔、绿萍浮...查看全文
作者:王维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白首相知犹按剑写相知成仇,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用说了。 B.颈联描绘的清新明丽的画面与颔联所写的势利凉薄形成对照,又...查看全文
作者:贺铸
(1)诗的一、二句体现了什么时令?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2)全诗着意表现怎样的情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暮春。描绘了枝头残红,雀鸟追逐嬉戏的情景。 (2)一、二句春之将尽,时光一去不复返,是闲...查看全文
作者:董士锡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于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赏析尾句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拟人手法,用偎人住滔滔去把光阴拟人化,用无赖过江来...查看全文
作者:刘基
1、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刘基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查看全文
作者:许衡
1.下列对本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前三句写词人与亲友依依惜别,在还未分别的时候就感受到分别后孤独无依的忧惧与悲愁。 B.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一句,作者面对即将到来的长途...查看全文
作者:汪元量
1、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2、有人评价说这虽是一首送别诗,情感却没有落在送别之上。请结合诗歌第三、四句具体分析。(6分)参考答案1、落日、阴雨渲染了阴暗凄凉的氛围,奠定...查看全文
作者:刘方平
1. 第一首诗采用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2. 请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异同。(6分)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晓,又写落花满地;写了金屋无...查看全文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作者:司马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于朋友相聚的喜悦。 C.卧对满窗月,此举使人从...查看全文
作者:苏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查看全文
作者:元好问
(1)请简要赏析第二联的写景艺术。(4分) (2)本诗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视听结合(笛声、雁群),动静结合(惊雁、秋云),衬托(以声衬静或以寥廓的秋空衬托飞雁),描绘了一幅清淡...查看全文
作者:王安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第二联写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