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古诗词 > 魏晋

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巴黎左岸”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行:行走。
2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平:平坦。
29.旷:空阔;宽阔。
30.屋舍:房屋。
3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之:这。
33.属:类。
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种作:耕种劳作。
37.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并:都。
4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从来:从……地方来。
45.具:通“俱”,全,详细。
4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要:通“邀”,邀请。
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说。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领。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56.复:再,又。
57.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遂:就。
59.间隔:隔断,隔绝。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为:对,向。
64.具言:详细地说出。
65.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余:其余,剩余。
6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去:离开。
70.语:告诉。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为:介词,向、对。
73.既:已经。
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80.遂:终于。
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断。
85.欣然:高兴的样子。
86.规: 计划。
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寻:随即,不久。
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作品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名家点评】
“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方东树《昭昧詹言》)
“文生于情,情生于境。”(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品》)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艺概·书概》)

作者介绍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
评论(235人参与,136条评论)
网友 ↘绝不卑微 的原文1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我超喜欢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这句读来饶有兴趣,品味十足。

网友 余生俱全的骚↙ 的原文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诗情画意啊

网友 恩、想伱了╰╮ 的原文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尼玛,太赞了

网友 |▍。请别对姐说sexy 的原文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点个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怎么写出来的

网友 人儿何处归╭╮ 的原文1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真猛

网友 ゛独家记忆〃﹏ 的原文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文辞典雅,情景交融,意蕴飘逸,温婉凄清,词和韵美。

网友 ╭ァ心碎了一地。 的原文1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绝对千古名句

网友 黄柯一梦,花开梦散 的原文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如作者亲临,真实生动,很有现场感!

网友 (獨白) 的原文1

我只抄诗句!

网友 不想懂爱゛ 的原文1

具答之千古名句

网友 √为悦己者容 的原文1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潇洒的笔法,记述了回乡之所见、所闻、所忆、所思,进而展现给读者一种隽美、淡淡的惆怅之感!

网友 我把眼泪流完了。 的原文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太美了

网友 雪狠美,人狠脏 的原文1

停数日,辞去 真猛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我最喜欢这句

网友 花样美男 的原文1

全篇结构上片是景中之情,下片也是景中之情。条理清楚,在结构上无大起大落,但读来如入其境,不禁拍案叫绝。

这只不过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具备了扎实的功底,在此基础上,心中的激情恰与眼前的实景交汇,顿时撞击出思想的光芒,笔下写出来的诗句,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天籁之音。例如这结句的“手提落

网友 爱旳、收不回 的原文1

有木简短一点的赏析

温柔的南风在湖面上送来了波绿的水波,水波清沥透彻,风自已感动的流下了热泪,黛墨似的被水环绕的群山也陶醉了。但词人用轻盈的笔锋一转,道出了浪起、水绿、风泪、山醉的真正原因,原来是美丽的仙女来到了仙女湖畔,她们婀娜多姿的舞姿让这里山、水、风都醉了。

网友 有所谓你爱谁、 的原文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境太深了

网友 ヅ复古ゝ范儿 的原文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就会这句

网友 我知道我并不高贵ゞ 的原文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真好

网友 灵柩ゝ 的原文1

把游子思家由无形的思念变为有形的牵挂和想往。把思家的情感推向极致。令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

网友 ❤我不用网名了 的原文1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意境把握的太好了,不服不行啊!

网友 呐爱。逝去 的原文1

文笔优雅,只将景语作情语,立意清新,正是盛世好诗情。美景、良辰、雅兴、柔情,组合成一幅舒心悦目、动静相宜的水墨丹青,给人以美好的阅读享受。

网友 蓝柯一梦,杨花梦散 的原文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网友 ゛綄镁の恋 的原文1

复前行,欲穷其林,词工律正,珠玑含泪,句句憾心。

网友 ╰半死不活 的原文1

便舍船,从口入这句真好

网友 去尼玛的爱情禽兽。 的原文1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品美酒

网友 ╰濵临死亡 的原文1

初极狭,才通人,这绝对千古名句

网友 心灵的、创伤 的原文1

好诗情画意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直抒胸意,文笔精炼,词句工整。

网友 〆何必再忆 的原文1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太美了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真猛

网友 ↘绝不卑微 的原文1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潇洒的笔法,记述了回乡之所见、所闻、所忆、所思,进而展现给读者一种隽美、淡淡的惆怅之感!

网友 情关· 的原文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nice

【陶渊明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