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从山中来,早晚能感受到天目山的变化。我屋子的南窗下面,现在生了几丛菊花?蔷薇的叶子已经凋零,秋兰的气息应当很香了吧。你归去天目山中的时候,山中的菊花酒也应该酿好了。
注释
⑴尔:你。
⑵天目:天目山,在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分东西两支:东天目山、西天目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故曰天目。”
⑶蔷薇: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
⑷秋兰:即兰花。因兰花多在秋天开花,故名。馥(fù):气味芬芳。
【作品鉴赏】
《问来使》此诗通过问故乡来人来表达作者思念和关切家乡的真挚感情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通过问故乡来人来表达思念和关切家乡的真挚感情。诗人通过问山中来使,问家中的菊花长了几丛,菊花酒酿好了没有,表现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雕饰。陶渊明爱象征隐逸孤傲的菊花,故问“今生几丛菊?”很显然诗人在问的内容上,有着深刻的含意。在众多景物中,诗人独问菊花,表明了他对菊花的偏爱,以菊花的孤高隐逸,来形容自己的高洁情怀,象征着他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问来使》也表现出作者高洁的品格和情操。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没有雕饰
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在题材与形式上与这首《问来使》很相似,陶诗、王诗写法一样,都说有人从家乡来,都向来者打听家乡的事,所问之事都是自己的喜爱之物。陶渊明独爱象征隐逸孤傲的菊花,所以问“今生几丛菊”;王维欣赏冰肌玉骨的梅花,则问:“寒梅著花未”。陶诗问菊花,王诗问梅花,说明了不同诗人的爱好,表现了诗人情趣高雅之所在,都透露出他们脱俗超凡的兴致,都象征着他们高洁的品格和情操。但是在诗的语言上则有含蓄与直白之分。王维的诗写得自然亲切、含蓄蕴藉,问而未答,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耐人玩味。陶渊明的诗问而有答,则显得有点言尽意止,给人以复制生活的感觉。在诗的内容上,则有精炼和繁冗之分。王维诗独问梅花,简练蕴藉;陶渊明诗诗还问到其它事情,显得繁杂。
【名家点评】
清代赵殿成:“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王右丞集笺注》)
清末郑文焯:“世士以陶公寄情菊酒,又是诗有‘归去来’一语,率尔附入陶集,诚不知天目既非其故居,而渊明欲归则归,亦无用其问来使耳。”(《陶集郑批录》)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诗情画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