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侨的简介,著作有《读易纪》3卷,《续史纪咏》1卷、《杂说》1卷、《文集》10卷,皆不存。唯存《毅斋别录》1卷
淳熙十四年(1187)中进士,在江西上饶主簿时,拜理学大师
朱熹为师,朱熹称他为“明白刚直士”,给予他的书房命名为“毅斋”。后来,任绍兴、南康司法,因家中丧事离职。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丧期满后回临安等候选用。南宋丞相史弥远为首的主和派主张与金人议和,徐侨上书力陈议和之患,提出退敌之策,不怕触怒权贵,为人称颂。朝廷授予他严州推官,1214年,又改任刑工部架阁文字等职。1217年他担任安庆知府,抚恤金、百姓,训练士兵,作好抗金准备。绍定六年(1233),南宋小朝廷重用忠臣,封徐侨为宝漠阁江东提刑,又升秘书少监改太常少卿,徐侨均以年事已高而推辞,不肯上任,后宋理宗请他兼任侍讲,即常向皇上讲些道理的官,又兼国子监祭酒、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因与新宰相意见不一致,徐侨再三要求辞官回义乌,宋理宗考虑他身体欠佳,才准许他退休。他回乡不久便死了,享年78岁。宋理宗赐谥他“文清”二字,葬于五云山的南麓。徐侨学识丰富,朱元龙、康植、王世杰、朱中、龚庆元、叶田庚这几位进士、学者都是他的学生。他的著作有《读易纪》3卷,《续史纪咏》1卷、《杂说》1卷、《文集》10卷。皆不存。唯存《毅斋别录》1卷。
徐侨年二十入国子监为大学生,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中进士第,初授信州上饶县主簿
徐侨祖籍诸暨,五代吴越时上祖徐时敏迁居义乌县治西南30里的靖安里龙陂(佛堂镇王宅片一带)徐塘下。徐侨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六月十八日。幼少时颖悟勤读,行为端庄,年二十入国子监为大学生。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中进士第,初授信州上饶县主簿。部使者闻他任职贤能,拟荐举,问徐侨有何要求,侨答:“我当尽忠职守,做好应做的工作。”任满,升绍兴府掌管律令、定罪、盗贼、赃赎诸事的司法参军。他的父亲人杰病逝,遂丁忧回里守孝。服满,调任南康军司法,又因母鲍氏逝世而归里守丧三年。
当时南宋疆域,北边与金国划淮河而治。高宗时
秦桧掌朝政,力主和议,向金国输币纳绢,但求苟安。孝宗时力谋中兴,有所振作。宁宗开禧二年(1206),权臣平章军国事(位略高于丞相)韩侂胄,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北伐”,结果失败,金军占据淮南,迫近长江。南宋朝廷在礼部侍郎史弥远策划下,并与杨皇后合谋,假传圣旨杀死韩韩侂胄,割下首级盛于木匣中送金朝以乞和。徐侨此时丁忧服满,晋京候选,知道此事后,即谒见签书枢密院事林大中(永康人),说:“韩侂胄死有余罪,但函首求和,屈辱过甚,惧非所以立国。”大中赞同徐侨见解,曾于朝会中转达这个意见,但当时朝议已定,无可更改。时人称道徐侨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敢于尽言。大中欲留徐侨在京师临安府任教官,而徐侨愿循例接受吏部铨选,出任严州掌理刑狱诉讼的推官。
朝臣余嵘认为徐侨“学洞圣原,行表乡曲,不当使之陆沉州县。” 宁宗嘉定七年(1214),徐侨到朝中任刑、工部架阁文字
在严州,徐侨遇重要公事必反复论证,不贬人炫己,因此,虽然有同他意见不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对他敬重钦佩。朝臣余嵘认为徐侨“学洞圣原,行表乡曲,不当使之陆沉州县。”意思是说徐侨熟悉儒家经典,行为足以为人表率,不应屈居在州县任职。余嵘以刑部详行使者巡视州府,至严州,召见徐侨,接待热烈隆重。临别时,破格请徐侨在庭中上车。徐侨说:“此浙西提刑厅事也,非属吏所当逾越。”揖谢,退出门外才上车回衙。
宁宗嘉定七年(1214),徐侨到朝中任刑、工部架阁文字,即掌理刑部、工部文犊档案,整理文字工作,又改宣教郎。召试馆职(宋洪迈记:“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试题为《巩固边防策论》。徐侨在文中说:“自古为国,不忧天下之多事,而忧大体之不举,大势之不振。比如身体,边陲之虞,特一股之患,元气苟充,于一股乎何有?正人天下之元气也,公论国家之药石也;元气充盛则病无由生,药随所患而攻则何疾不除?而近来正直的言论受沮,公论窒而正道屈。今君子在朝丽君子之道不行,未免缄默。当务之急从正君心始,而欲正君心,朝中大臣须先自正其心。”馆职试通过,徐侨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即在朝廷掌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官署的秘书省,担任校对典籍、刊正文字工作,同时兼任宗室吴王、益王府教授。后又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