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瑛
胡瑛在武昌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并为其领导人之一。
宣统三年(1911年)1月,蒋翊武、詹大悲等在武昌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身陷囹圄的胡瑛参加该组织,并为其领导人之一。 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胡瑛12日出狱受命为军政府外交部长。胡瑛亲临汉口各租界,宣传中国革命宗旨和军政府的对外政策,赢得友邦的理解与支持。当时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虽已响应起义,但东北各省犹存观望。胶东一带海口如青岛、烟台、威海等处,外侨云集,地处东北咽喉渤海湾一侧,若不促其据守势力倒戈,则可能导致清王朝龟缩东北,负隅顽抗。于是,孙中山任胡瑛为山东都督,率海军赴烟台,遂使青岛、威海等埠相继易帜,归向革命,清廷益为震惊。但这时山东的广大地区仍在清朝巡抚张广建手中,南北和谈后,张广建拒不承认胡为都督,向袁世凯建议:“胡瑛才气有名于时,与黄兴为至戚 ,其占据烟台,本意牵制直隶、东北,只以宣布共和后,不得显呈其雄图,其心恐有不甘,请调京以控制。”袁世凯遂免去胡的都督职务,调到北京,又发表他为新疆青海屯垦使。
胡瑛在191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为该党党员,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
民国元年(1912年)8月,中国国民党组建于北京,胡瑛为该党党员,并于不久的国会选举中当选为参议员。宋教仁被刺后,他弃职赴上海,参加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赣宁之役失败后逃亡日本。民国3年9月,胡瑛的岳父饶智元及其亲友被袁世凯的军警以“乱党”罪名杀害,胡瑛的妻女逃亡日本避难。是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胡瑛参与黄兴、覃振等人组建的欧事研究会。该会主张在欧战的形势下,应把“首在维护国家,愿政府一意对外”作为宗旨,甚至认为必要时可以“联袁对外”。黄兴亦主张派人回国摸底,以期与袁谈判。此时,袁世凯称帝活动紧锣密鼓,杨度等人到日本活动,劝说国民党人回国。黄兴利用这个机会,商请胡瑛回国,并告以乘机帮助蔡锷脱险以及讨袁计划。胡瑛不顾家仇和本身利害,于民国4年春回国。到京后,便与蔡锷暗中联络,常密会于八埠,时人以为其二人放浪形骸,同为“靴友”。为了不让袁世凯怀疑,在帝制活动中,蔡锷在将校团签名,表示赞成帝制。胡瑛为应付局面,参加了筹安会。胡瑛与日公使馆取得联系,为蔡锷脱身进行安排。一夕晚间,蔡锷在小风仙处请客,胡瑛借机送蔡锷赴崇文门车站,由日本使馆人员送蔡至天津,乘轮赴日本。胡瑛引参加筹安会为最大憾事,曾说:“胡子(指黄兴)要我回国设法脱蔡出险,任务虽属完成,然不善自处,致蹈铄金之诮,谓之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