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作品赏析
酒泉子
(十之一)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十之二)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
(十之三)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吴姬个个是神仙。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别来已是二十年。东望眼将穿。
(十之四)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十之五)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十之六)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十之七)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十之八)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庙前江水怒为涛。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时有阴云笼殿宇。别来有负谒灵祠。遥奠酒盈卮。
(十之九)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人采食之多不老。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十之十)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逍遥子趣闻》
作者:苍山牧云
初,逍遥子在坊间与苍山牧云善,及仕途失意,欲归隐泉林而不能决,乃问计于苍山曰:“吾欲觅一处净土归隐何如”?
苍山曰:“君固无名,何来隐?此念何生?法门内之俗远甚世俗,俗不可耐,何来净土哉!”。
逍遥子曰:“固无名,然有才不为用,既求之不来,不若早日弃之”。
苍山曰:“人世江湖,一饭而已,一技熟而一饭足也!君之大才,不履锅灶,何以喂腹?虽有琴棋之愉,则安身何技?且世间无有若庙观之沆瀣之所,蓬门何及官场之污秽之地?君若恃才,则藏之于民间,若幽花散香于篱畔,似长啸充盈于山林。岂不乐活哉”?
逍遥子曰:“似有所求,不知其有”。
苍山曰:“泉林之有,禅也!红尘之有,情也!禅静情暖,君自取之”。
逍遥子曰:“烦恼何来?然则吾意绝,欲解缆入江湖”
苍山曰:“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十二字耳,且人在江湖,何需解缆?”!
越年许,逍遥子出家志不可夺,乃辞去公务,欲遍访名山大川以洗心境,临行苍山题一揭而赠之,揭曰:
生是死地,生时无外温饱;
死是生时,死后冷暖弗知;
缘深缘浅终有尽时,或浓或淡终是要散;
或薄或厚因人随取,或真或假皆是空谈;
或近或远无非距离,或生或死只关时间;
或得或失都由人欲,或毁或誉皆当淡看;
名利子女俱为身外,或亲或疏都宜随缘;
或快或慢都在行走,或贱或富贵在心安;
利生褒贬之论,物有必至;
言出世俗之心,事有固然。
后十年,逍遥子归,于市井闹处择一观为主持,旁观红尘,枯聊度日。苍山哂笑之曰:“生坐亦一处,死卧亦一方,何来逍遥乎?若平日所闻处级道士,素间所见厅级和尚耳。”逍遥子愧然反击曰:“交友不若养狗,狗不能言,而人能讥之,奈何?”。言毕两厢大笑,童子弗能扶。
逍遥子茶论
正文
逍遥子与苍山牧云坐而论茶,问之曰:“君知茶否?”答曰:“愿闻”。 逍遥子曰:“《九经》、《班马字类》皆无‘茶’字,实无‘茶’乎”?答曰:“《九经》亦无‘灯’字,古以‘烛’为灯。古无‘茶’字,非真无‘茶’也”。
逍遥子问:“茶有几级”?答曰:“三,一为明前新芽,二为雨后细叶,三为秋中残片”。
逍遥子问:“水有品乎”?答曰:“亦三。取无根之水,上品为露;取有根之水,下品为泉;取空灵之水,中品为雨”。逍遥子问:“三者之外,另有善水乎”?答曰:“除此三者,皆不可为荣。温水洗尘,煮水冲淋;凉水输寒气,沸水激香酊。所谓龙行御风雨,茶遇水有神。水为茶之母,茶因水重生。水结仙缘,茶通禅性。唯好水蒸茶,方能成金汤佳酿,奉高人雅会也”。
逍遥子问:“水有几煮”?答曰:“煮有三熟,即温水不熟以洗尘,熟水不沸以煎汁,沸水不废以续水”。
逍遥子问:“茶有几泡”?答曰:“茶有三泡,一泡洗,二泡净,三泡清”。
逍遥子问:“鉴有法否”?答曰:“鉴有三法,目观其色而辨纹理,其一也;口含其汤而辨浓淡,其二也;舌卧化津而辨优劣,其三也”。
逍遥子问:“饮有法否”?答曰:“饮亦有三法,谓细品以补心益气,浅啜以养性净喉,大盏以润肺泻热”。
逍遥子问:“茶有味乎”?答曰:“茶有三味,一味沧桑,原生而浓烈;二味饱满,丰盈而甘甜;三味天高云淡,意近而心远”。
逍遥子问:“士有不饮乎”?答曰:“君子有五不饮也,身体不适而不饮,心情不佳而不饮,环境不雅而不饮,电闪雷鸣而不饮,孤盏无友而不饮,此五者皆为士不饮也”。
逍遥子曰:“善”!乃强难之曰: “茶有性乎?”答曰:“甘则补而苦则泻,茶性如人情,近浓远淡,久泡味薄”。
逍遥子曰:“茶既有性,其有岁乎?” 答曰:“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又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知其岁,约五千年也!”
逍遥子曰:“茶既有岁,其有姓乎?” 答曰:“茶分六姓,曰青绿黄白红与黑,枝散四方”。
逍遥子曰:“茶既有姓,量有后乎?” 答曰:“颇有”。 逍遥子曰:“为谁?” 答曰:“茶人”。
逍遥子叹曰:“善极”!终无所问。苍山牧云起而揖询之曰:“仙翁既以茶下问,定有深究。余素闻‘北无名茶南无醋’何也?且茶本清心良药,而今世人引以为攀华斗奢之资,或为茶道所累终不能饮,量已非茶之初衷也。世风何致若此?愿仙翁教我”。 逍遥子报赧不能答。
跋:百草为药,独茶能成国饮,何也?概茶能以色香、汤汁而悦于人耳。夫人之爱茶,目迷其色而赏之,鼻喜其香而臭之,口爱其汁而尝之,舌贪其汤而饮之。复经历代文人之鼓吹,商贾权贵之附会,品茗渐有名流神情,雅会精神。然外名重者,内质必轻也,以致有为茶道繁累不能成饮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