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因
刘因生前曾自己选诗五卷,取名《丁亥集》
刘因勤于著述,生前曾自选诗五卷,号《丁亥集》。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已有二十二卷本的《刘因文集》流传。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内容更加完备的官刊本问世。
除《静修文集》外,刘因的著作还有《小学》、《四书语录》(门生所录),《易系辞说》(病中亲笔),已佚。 刘因还选编过一本《四书集义精要》,此书今天能见到的版本有《四库全书》影印本(二十八卷)和元至顺年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残存二十二卷,九册)。
刘因历史人物评价
砚弥坚:(刘因)经学贯通,文词浩瀚,当为名儒。
忽必烈:“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立朝不愈数月,而清节可表于千年。”“负卓越之才,蕴高明之学,说经奚止于疏义,为文务去乎陈言。行必期于古人,事每论乎三代。汉唐诸子莫之或先;周邵正传,庶乎可继。”
黄宗羲:有元之学者,鲁齐(许衡)、静修(刘因)、草庐(吴澄)三人耳。
黄百家:自赵江汉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
苏天爵:乡间老儒,说经止传疏义,为文尽习律赋,闻先生讲贯,阅先生论著,始则谤讪,久亦敬服。
刘因微点之狂,而有沂上风雩之乐
欧阳玄:“微点之狂,而有沂上风雩之乐;资由之勇,而无北鄙鼓瑟之声。于裕皇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而遇不能致之两生。乌乎!麒麟凤凰,固宇内之不常有也,然而一鸣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则其志不欲遗世而独往也明矣,亦将从周公、孔子之后,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者邪!”
崔铣:许鲁斋实行之儒,刘静修(刘因)志道之儒,吴草庐(吴澄)博闻之儒。
《四库总目提要》:“其文递健排奡,迥在许衡之上,而醇正乃不减于衡”。“其诗风高迈,而比兴深微闯然升作者之堂,讲学诸儒未有能及之者”。
张纶:“刘梦吉之诗,古选不减陶柳(陶渊明、柳宗元)。其歌行律诗,直溯盛唐,无一字作今人语。”
刘因家族成员
五世祖:刘琮。
高祖:刘昉,为敦武校尉临洮府录事判官,秉性宽厚、乐善好施,乡人号为刘佛子。
曾祖:刘俣,好礼,为政有名声。
祖父:刘秉善,字文卿。
祖母:陈氏,家有园林,名陈氏庄,家境阔绰。
父亲:刘述(1207年—1267年),字继先,性好读书,有才名,元代中统年间担任过武邑令。
母亲:杨氏(?—1255年),定兴进士杨勖(字勉之)之幼女,勤劳贤惠。
妻子:郭氏,山西平定人,生于读书人之家。
儿子:刘和,不幸早夭。
刘因后世纪念墓葬
刘因墓在容城县北易水(拒马河)南岸,后为容城八景之一, 中有碑,内塑先生像,庭前植柏。经过"四清"和"文革",遭到彻底破坏,遗迹今已荡然无存,碑蝎也已不知下落。
在容城县城内,还建有一静修祠。该祠民国初期尚存,日伪统治末期,在美机轰炸中被毁。遗址在今容城县委招待所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