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胡蝶应邀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使欧洲影坛第一次对中国电影的真实了解

作者:胡蝶

 

胡蝶善于观察生活和具有练达的处事之风,演起角色来出神入化

1933年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3月15日在上海公演时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连续上映了一个多月。此后在全国各地以及菲律宾等外国上映时,也是盛况空前。至今一些老年影迷在回忆胡蝶时,都一定会提起《歌女红牡丹》,可说这是胡蝶的成名之作。同年夏天,中国第一部片上发声的影片《自由之花》摄制成功。该片演的是京华名妓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爱情故事,胡蝶在片中扮演小凤仙一角,好评如潮,影响极大。从此之后,各影片公司都开始制作有声片,中国电影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胡蝶在明星公司拍片30多部,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1932年根据“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同名小说拍制的《啼笑姻缘》,它是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片。胡蝶在片中一人兼演沈凤喜和何丽娜两角。她的表演得到张恨水的赞赏。对于胡蝶,文学大师张恨水如是评之:“胡蝶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儿女之态,与客周旋,言语不着边际,海上社会,奇幻百出……胡真精明练达之人哉,言其性格则深沉、机警、爽利兼而有之,如与红楼人物相比拟,则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也许正是因为胡蝶善于观察生活和具有练达的处事之风,演起角色来才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在六集影片《啼笑姻缘》中,她一人出演双角儿,既扮善良淳朴的艺人沈凤喜,又饰浪漫摩登的何丽娜,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活脱、生动,凸显了高超的表演功力。
胡蝶是最早投身于左翼电影创作的演员之一,对于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贡献功不可没。1933年,左翼电影的旗手夏衍等人推出左翼电影的开山作《狂流》。影片以1931年波及十六省的长江大水灾的“狂流”为背景,相当真实地表现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景象。影片从思想、形式到表现手法,一扫陈旧之风,别开生面,被誉为“中国电影新的路线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以左翼为旗帜,摧枯拉朽的新时代。《狂流》是中国第一部左翼电影,胡蝶完美演绎了一位集温柔智慧与现代独立意识于一体的女性形象。胡蝶在影片中出演水患区的农村姑娘秀娟,她的表演十分刻苦,成功诠释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反抗精神,受到好评。这部电影堪称胡蝶演艺生涯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中国黑白影片的经典之作。这部电影的成功,也出乎意料地提高了电影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在《狂流》上映之前,电影被认为是不入流的文艺形式。电影上映之后,越来越多的左翼作家加入到电影创作的行列当中,掀起了左翼电影的创作高潮,为抗日救亡运动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在《盐湖》《春水清波》等左翼影片中,胡蝶都有出色的表演。上世纪30年代,一般的观众都是冲着明星而走进电影院的,胡蝶“那深深挟着梨涡的俏脸”,一度成为电影最靓丽的招牌。

 

胡蝶的代表作《姊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受到观众热捧
胡蝶主演的《姊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 。在《姊妹花》中,她再次上演一人双角儿的戏码,同时拿捏大宝、二宝两个迥然不同的角色。这两个人物,尽管是双胞胎姐妹,但德性、品格和性情却差异巨大。影片《姊妹花》,批判了腐蚀灵魂、扼杀骨肉伦常的剥削阶级思想,揭示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差异的社会问题,被誉为是郑正秋伦理片的巅峰之作。胡蝶的上佳表演,为其奠定了江山。因此,《姊妹花》也是胡蝶的代表作。1934年春节,作为贺岁片问世的这部影片,受到观众的热捧,连映两月有余,天天爆满,创造了当时国产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后来在东南亚、西欧和日本等国映出,多有赞誉。
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办者特别邀请胡蝶作为代表赴会。这年2月胡蝶携带着她拍摄的《姊妹花》、《空谷兰》等优秀影片历经艰辛到了莫斯科。由于误了时间,《姊妹花》没能赶上比赛,电影节上,放映了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空谷兰》两部影片,胡蝶一亮相,便吸引了国际影坛惊奇的目光。她身穿立领、琵琶穿旗袍的胡蝶襟、中开衩、下摆垂地的扫地旗袍,身披白狐披肩,面如芙蓉眉如柳,仪态端庄大方,美艳惊人,让世人为之折服,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胡蝶扭转了外国人对中国女演员的看法。会后,胡蝶在苏联参观,又赴法、德、英、瑞、意等国观光考察,这是胡蝶眼界洞开的国际电影之旅。持续数月在欧洲诸国的展映,使得无数欧洲人和旅欧侨胞被这位东方美人所倾倒,欧洲影坛第一次对中国电影有了真实的了解。归国后,她撰有《胡蝶女士欧游杂记》一书,由良友公司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姐少了迩.照样活得灿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胡蝶简介

胡蝶(1908.3.23-1989.4.23),原名胡瑞华,民国第一美女,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影星,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

胡蝶是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动全国,甚至吸引众多海外侨胞的目光。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电影皇后”评选,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数当选,同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发起的力士香皂电影明星选举及1934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两年之内“三连冠”,胡蝶又被人们称为“老牌影后”。

1949年胡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七彩国语片《锦绣天堂》。1960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后门》获得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同年,该片再获日本文部大臣颁赠的最佳电影奖。52岁的胡蝶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也是中国第一位“亚洲影后”,晚年移居加拿大,1986年年近八十的胡蝶又获得台湾金马奖殊荣,1989年病逝于温哥华,遗言留下一句“蝴蝶(胡蝶)要飞走了。”
胡蝶一生饰演过娘姨、慈母、教师、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等角色,胡蝶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温良敦厚、娇美风雅。

中文名
胡蝶
外文名
Hu Die
别    名
胡瑞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星    座
白羊座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08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9年4月23日
职    业
演员
毕业院校
上海中华电影学校
经纪公司
明星公司
代表作品
歌女红牡丹、姊妹花、空谷兰、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绝代佳人
主要成就
“电影皇后”,亚洲影后
籍    贯
广东鹤山沙坪坡山水寨村
乳    名
胡宝娟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