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戴安澜在棠吉之战中获胜,后于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不幸逝世

作者:戴安澜

 

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戴安澜于棠吉之战中获胜,使战局转危为安                                                                                                                                                                                                                                                                                                                                                                          1942年4月,缅甸战场的局势瞬息万变。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走向失败。
1942年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时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乘飞机抵达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其间,戴安澜一直不离委员长左右,受到蒋介石的好感。60多年过后,时任缅甸华侨志愿队队长的王楚英老人回忆,在眉苗,蒋除与含戴安澜在内的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重要将领商定作战方案外,“(蒋)还特意召见戴安澜,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
1942年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负责收复棠吉的第200师将士率先向日军发起进攻。鉴于敌守军强大,戴安澜便命部队先行强攻棠吉西侧的敌警戒阵地,并一举夺下。然而,此时局部战斗的胜利,已无法遏止整个缅甸战场上中英盟军疾速溃败的车轮。日军第56军团除策应正面之敌外,继续秘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后方腊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国守军面前。戴安澜在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攻克棠吉,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毛泽东在挽戴安澜的诗中,也盛赞了这一战斗:“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中英盟军全面溃败,戴安澜于突围中身受重伤,后不幸逝世

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
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
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意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副师长郑庭笈劝阻:“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怆不已,“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1942年5月26日,第200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的茅邦的克钦山寨。此地离国境不过三四十里地,可戴安澜已经心力交瘁,几次昏厥。他已经感到生时有限,于是吩咐卫士整理衣冠。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戴安澜伤重去世,享年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
戴安澜在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女孩*俄喜欢你”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戴安澜(1904~1942年),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蒋中正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1943年3月,毛泽东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罗斯福说:“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史迪威评价“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中文名
戴安澜
别    名
原名炳阳、字衍功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省无为县洪巷乡
出生日期
1904年(甲辰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1942年(壬午年)5月26日
职    业
将领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
信    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昆仑关战役率部击毙中村正雄 
同古会战 
收复棠吉
军    衔
中将(追授)
逝世地点
缅甸北部茅邦村
获得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军团功勋章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