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安澜
戴安澜于祖国危难之际加入国民革命军,在许多战役中立有战功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心中十分难过,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正式改名为“安澜”。
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同年参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戴安澜年仅三十五岁便升为陆军少将,并接替杜聿明之位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接替杜聿明,年仅35岁。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对外号称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
6月17日,晋升陆军少将。
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
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25日凌晨,由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第600团,在二塘独战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猛烈进攻,600团团长邵一之、团附吴其升阵亡。鉴于战况不利,戴安澜决定黄昏后撤退至高峰隘[1] 。此次虽然未能阻止日军前进,但这是日军自钦、防登陆后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