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戴安澜早年投奔国民革命军,于台儿庄战役立有战功,年仅三十五岁便晋升为陆军少将

作者:戴安澜

 

戴安澜于祖国危难之际加入国民革命军,在许多战役中立有战功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
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4年投奔国民革命军,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心中十分难过,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正式改名为“安澜”。
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同年参加北伐。
1933年3月,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1937年8月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得华胄勋章(一说宝鼎勋章)1枚。
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1938年8月,率部投入武汉会战,被第31集团军记大功1次。
 

戴安澜年仅三十五岁便升为陆军少将,并接替杜聿明之位

1939年1月5日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接替杜聿明,年仅35岁。该师是新建的第五军的主力师,对外号称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
6月17日,晋升陆军少将。
9月,参加长沙保卫战。
11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25日凌晨,由戴安澜指挥的第200师第600团,在二塘独战日军第21、42两个联队。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猛烈进攻,600团团长邵一之、团附吴其升阵亡。鉴于战况不利,戴安澜决定黄昏后撤退至高峰隘[1] 。此次虽然未能阻止日军前进,但这是日军自钦、防登陆后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酒┏醉■休”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戴安澜(1904~1942年),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蒋中正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1943年3月,毛泽东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罗斯福说:“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史迪威评价“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中文名
戴安澜
别    名
原名炳阳、字衍功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省无为县洪巷乡
出生日期
1904年(甲辰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1942年(壬午年)5月26日
职    业
将领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
信    仰
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
昆仑关战役率部击毙中村正雄 
同古会战 
收复棠吉
军    衔
中将(追授)
逝世地点
缅甸北部茅邦村
获得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军团功勋章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