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玄策
有观点认为地缘政治角度,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其实违背了出使的本意,本来应该拉拢印度牵制吐蕃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单从中、印两国博弈的层面来看,这个故事的确容易激发起民族主义者的自豪感(让人感觉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征服”过印度)。但结合到当时的地缘政治结构,这其实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因为作为帝国使者的王玄策,出使印度所执行的任务实际上和张骞类似。是为唐帝国在吐蕃背后的印度寻找战略盟友,以牵制这个强大的对手(虽然这时唐、吐两国,已经貌似化干戈为玉帛了)。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帝国使者在吐蕃的帮助之下,攻击了这个本该合纵连横的对象。
这种认为王玄策灭印度在地缘政治上实际上有利于吐蕃、为吐蕃消灭了潜在竞争对手的观点是很荒谬的
尽管王玄策有充分的理由(使团被劫杀)执行这次攻击行动,并且在战术上可圈可点。但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这无疑帮助吐蕃解除了背后潜在的威胁。对于被攻灭的印度政权来说,他们只会意识到自己是败于实际主导、执行作战任务的吐蕃。试想一下,如果李广利或者后来远征西域的汉将,不是依靠帝国远征军,而是从匈奴借兵征服大宛等背汉国家的话(这和引导西域小国互相攻伐又不一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地缘政治后果,关于这次“远征”印度的得失就很容易盘算的清楚了。后来吐蕃和唐帝国在当时地缘政治的安排下关系恶化,宝应2年(763)十月,吐蕃军队攻破长安,唐代宗出逃。当然,吐蕃军攻陷长安的主因仍是是唐内部不和,边将不派援军及郭子仪所率主力尚在关东。
但以上这种认为王玄策灭印度在地缘政治上实际上有利于吐蕃、为吐蕃消灭了潜在竞争对手的观点是很荒谬的,只是某些网民在对地缘政治缺乏了解下,凭个人主观意识的臆断。首先从地缘上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从青藏高原攻击喜马拉雅山系南麓及印度平原,无论是占领还是掠夺,地形都是大问题。吐蕃显然要么臣服唐朝要么征战唐朝,印度对于吐蕃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即便是古天竺崛起并强盛起来也会因为地形而无法对吐蕃构成什么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