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宋太宗对赵普十分器重,有一年夏天十分炎热,他只特许赵普可以中午回家

作者:赵普

 

赵普曾三次向宋太宗上奏,他的良苦用心得到宋太宗的赞扬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为报高梁河之辱而伐辽,亲征幽蓟,战事迁延,久未班师。
赵普上手疏谏阻说:“我看今年春天出师征讨,将要收复关外,多次听见克敌的捷报,深感痛快。但是时间消逝,转眼又到炎夏季节,军事一天天繁忙,战争没有停息,军队疲劳而耗费钱财,实在无益。我认为陛下自从平定太原以来,闽、浙归顺,统一中国,大振英名,十年之间,就传遍天下,远方的人不归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个人考虑奸邪谄媚的人,蒙蔽皇上的聪明睿智,以致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陷入深不可测的境地。臣遍读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我认为汉武帝时主父偃、徐乐、严安的上书及唐朝宰相姚崇上书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论,可以实行。希望陛下万忙之中,有幸读一读,过失并不深远,即使后悔也来得及追回。臣以为大发骁勇善战的雄兵,动辄使用百万军队,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听说战争是件危险的事,难以保证一定获胜;战争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测。关系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听说上古圣人,心不固执,理贵变通。前人的书上有‘兵久生变’的话,实在值得考虑,如果改变迟缓计划,会失去机遇。十天半月过去,时间就到了秋季,北边转入秋凉,弓弩强劲,战马肥壮,我军久困,考虑到这个时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指挥谋划。臣刚刚蒙皇上宠爱驻守地方,哪里敢妄言阻止军队。因为臣年岁已老,剩余的时间不多,报答国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这个时候。希望迅速颁发诏令回师,不能轻视敌人。臣还有万全之策,愿献给陛下。希望陛下精心调制膳食,保养身体,提携那些贫民,使他们转为富庶。将来会看到边烽无事,大门不关,天下都归于仁德,不同风俗的地区,相继向慕归化,归顺朝廷,契丹又能单独怎么样呢?陛下不为这样考虑,而相信奸邪谄媚之徒,以为契丹皇帝年少而国事繁多,所以诉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祸为乐,求功心切,以为万全之策,臣认为万万不可。希望陛下审察虚实,追究妄谬,惩治奸臣误国之罪,停止伐燕军队的行动。不仅可以从困难中振兴国家,而且可因纳谏而成为圣人。古人曾经说过尸谏的事,老臣没有死掉,哪能为了安身保位而当面阿谀不进谏呢?”


宋太宗赐给他手书的诏令说:“朕原来部署军队选择将领,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驻守雄、霸二地,贮积粮食带着兵器来声张军威。等一两个月山后平定后,潘美、田重进等人合兵进讨,直到幽州,然后控制险要之地,恢复原来的疆土,这是朕的志向。无奈将领们不遵照原来的谋划算计,各持己见,率领十万军队出塞远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县,又返师来领辎重,往复弊劳,被辽人袭击,这个责任在于主将。况且朕继承百王的事业,刚刚使天下稍稍太平,考虑人民苦于边患,将以救民于水火,并非想黩武穷兵,卿应当是知道的。疆场上的事,已经作好部署,卿不必为此忧虑。卿是国家的元勋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实在可嘉。”

赵普的忠宋太宗是看在眼里的,宋太宗说赵普是开国的元勋,是他尊重的人
赵普上表谢说:“昨天因为军队久驻塞外,没有能够恢复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节,事势危险急迫,就上书陈述妄见,等待皇上宣谕。陛下特别体察忠诚,亲笔书写翰章,秘密宣谕皇帝圣谋。我个人认为兴师伐罪,诚信为上策,将帅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谋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为将帅们没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导致事败。现在既然边疆已有防备,哪里还需要忧虑?况且陛下登极十年,使基业兴隆,没有一件事失当,只见国家安宁。陛下应当端身拱手,保养精神,清静心志,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哪里需要穷兵黩武,与契丹一较胜负呢?”臣历来缺乏壮志,况且人已衰老,虽然没有功劳可以夸耀,但愿意竭尽忠纯之心。”观者都赞许他的忠诚。
雍熙四年(987年),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从梁国公改封为许国公。遇到宋太宗下诏亲自耕种籍田,赵普上表请求入见,言辞非常恳切。宋太宗诚恳地对宰相说:“赵普是开国元勋,朕所尊重礼敬的人,应当听从他的请求。”赵普来到后,宋太宗对他再三慰抚,赵普感激得呜咽泪下。
宋太宗耕农田礼仪完毕后,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因为他是新提拔的人,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的表率,颁册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宋太宗赵普说:“卿是国家的勋旧大臣,朕所倚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不如尧、舜为耻,卿应当考虑啊!”赵普叩头拜谢。
当时枢密副使赵昌言与胡旦、陈象舆、董俨、梁颢等人非常相好。正好胡旦命翟马周上书言事,毁谤时政,赵普很嫉恨他们,上奏流放马周,黜除昌言等人。郑州团练使陈利用骄纵恣肆过度,很不守法,赵普查访得知,把他的事详细写出上奏宋太宗,利用因罪流放商州,赵普再三请求诛杀他。赵普嫉恨坏人,刚强正直达到这样的程度。
李继迁侵扰边境,赵普建议让赵保忠重新管理夏台故地。宋太宗于是命令他趁机图谋李继迁。赵保忠反而与李继迁同谋制造边患,当时舆论归咎于赵普,同僚们很想窥伺间隙图谋赵普,赵普不能一个人决断。
旧制,宰相于未时退朝归家,这一年非常炎热,特地准许赵普夏中至午时归家。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一路上こ跌跌撞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赵普简介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宋太宗亲自撰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韩王。次年,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本    名
赵普
别    称
赵忠献、赵韩王
字    号
字则平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时间
922年
去世时间
992年8月14日
主要成就
北宋开国功臣
官    职
宰相、太子少保、太师
封    爵
许国公、魏国公
追    赠
尚书令、真定王、韩王
谥    号
忠献
籍    贯
幽州蓟县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