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宋太祖十分看重赵普,任他当宰相后,所有的事情都与赵普商议后才定夺

作者:赵普

 

乾德元年,宋太祖听取了赵普提出的分化职权的建议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兵权的第一步。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


乾德元年(963年),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
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宋初州设团练使副原为闲职,熙宁变法中有的成为负责义勇之主管。
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设转运使副主其事。熙宁变法中财税增多,地方之府库也很充盈,此时,节度使问题业已解决。
乾德二年,宋太祖任赵普为宰相并监修国史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的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说:“卿只管呈进敕令,朕为卿签署可以吗?”赵普说:“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宋太祖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任开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职任。”宋太祖下令签署权赐给赵普。赵普任宰相后,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助赵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被受伤的眼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赵普简介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宋太宗亲自撰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韩王。次年,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本    名
赵普
别    称
赵忠献、赵韩王
字    号
字则平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时间
922年
去世时间
992年8月14日
主要成就
北宋开国功臣
官    职
宰相、太子少保、太师
封    爵
许国公、魏国公
追    赠
尚书令、真定王、韩王
谥    号
忠献
籍    贯
幽州蓟县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