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种谔
种谔累迁鄜延经略安抚副使,元丰四年克米脂城,又败西夏援军八万于无定川
熙宁十年(1078年)三月,种谔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改任鄘延副总管。元丰四年(1081年),宋神宗说:“西夏国主李秉常被他的母亲所囚禁,可赶快派本路官兵直捣他们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见宋神宗,夸大其辞说:“夏国没有人才,李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便可抓住他的手臂带来。”宋神宗受到种谔的话鼓动壮胆,决意西征,任命他为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都听他的指挥约束。种谔立即率军驻扎在边境上,宋神宗因种谔提前轻率出动,让他听命于王中正。九月,当时夏军屯兵在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城地区的七将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前来增援,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他们,伏兵出击,截断夏军首尾,将他们打得大败,降服米脂守将令介讹遇。捷报传到朝廷,宋神宗大喜,群臣都向宋神宗祝贺,宋神宗派遣宦官谕示奖赏,而且解除王中正的职务。
种谔留下一千人守卫米脂,进而驻扎银、石、夏三州,不见夏军踪影。开始时,种谔接受诏命应当在灵武会合,种谔绕远路不向前进军,士兵饥饿疲乏,打算用粮运不继的名义,归罪于转运使李稷。驻军麻家平,大校刘归仁带领兵众溃散,朝廷诏令撤回军队。种谔仍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种谔谋划占据横山,与徐禧和沈括迁移银州修筑永乐城的想法不同,宋神宗任命种谔为延州知州
种谔谋划占据横山的志愿尚未完成,派他的儿子种朴上奏他的计策。宋神宗召见种朴询问情况,升任种朴为阁门祗候。朝廷将要进军到横山筑城,命令徐禧、李舜举到鄜延商议。种谔说:“横山延绵千里,多产马匹适合耕种,百姓强悍善战,而且有盐铁之利,西夏人依靠它为生;其城垒都控制险要,足以守御。现在建功立业,应当从银州开始。其次迁徙宥州,再其次修筑夏州,三州修好后鼎峙而立,那么横山之地已囊括在三州之中。再其次是修筑盐州城,那么横山的强兵战马、山泽之利,都归我大宋所有。其地势居高临下,俯视兴庆、灵州,可以直捣西夏的巢穴。”但徐禧和沈括定议迁移银州,修筑永乐城,与种谔开始的谋划不同,于是奏请朝廷让种谔留守延州。不久,永乐遭到夏军围困,种谔观望不去援救,宋神宗希望他以后能效力,置之不问,而且担心夏军来到,就任命种谔为延州知州。不久,种谔因背上痈疽发作去世,终年五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