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昚
在宋孝宗执政期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使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大有提升。
在军事上,整军兴武,孝宗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断的扩充军事力量,在内地和边防增招兵员,但是鉴于当时养兵费用浩繁,宋孝宗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籍民家三丁取一,以为义兵,授之弓弩,教以战阵,农隙之时,聚而教之。”义兵制的实质在于寓兵于农。义兵既不脱离生产,又不荒废教阅,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当时四川地区共有义兵5.3 万人,与等额官军相比,每年节省财政开支六七百万。采取义兵制也是迫于当时国家的需要,一方面军事力量不足难以抵御外侵,一方面国内经济尚需发展,民不富裕,财政压力大,因而只能采取此种能稍稍两全之策。像选拔文官一样,宋孝宗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要求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经武举考试合格者,还必须到军中涪熟军政7 年,枢密院设置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以备随时抽验考核。
宋孝宗派张浚北伐,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第二次北伐失败后双方签订“隆兴议和”。
孝宗即位的次年改元隆兴,这年的四月,孝宗授意张浚筹划北伐。五月,张浚派遣濠州(今安徽凤翔县)李显忠渡江出击。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继而又攻陷了宿州(今安徽宿县)。后孝宗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副之。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亲自率兵来攻,先被李显忠击退,后有调兵前来。但此时的邵宏渊按兵不动,还企图动摇军心,有些参战的将领还带兵临阵脱逃。李显忠孤军奋战,终是难支只好趁着夜色撤离宿州。金军乘势掩杀,宋军大败,死伤不可计数。
北伐失败后,隆兴二年(1164年),金世宗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发兵南下,先后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并准备渡江南下。在这种情况下,孝宗同意议和,这年十月双方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议和”。 北伐失败后宋孝宗想要再次北伐。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孝宗召虞允文入朝,升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虞允文一方面在财力、物力、兵力上积极为北伐作好准备,另一方面,他建议孝宗遣使赴金,要求修改隆兴和约中部分侮辱性的条款,一是要求金朝归还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寝之地,二是改变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国书的礼仪。对于孝宗来说,祖宗陵寝长期沦于敌手,每次金使南来,自己必须下榻起立接受国书,他内心早已视为奇耻大辱。因此,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议,于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派范成大使金,提出归还河南陵寝之地和更改接受国书礼仪的要求。金世宗断然拒绝宋方的要求,金朝群臣也都对南宋擅自破坏和议愤愤不平,尽管范成大与金人据理力争,毫无惧色,最后还是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