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方叔
董宋臣依仗理宗恃宠弄权,谢方叔上奏弹劾董宋臣,洪天锡却在关键时刻离开。
公元1251年,对谢方叔来说可谓是吉祥之年。先是,宋理宗授予谢方叔“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辅佐赵昀掌管军事机密、边防事物,“毗大政,参庶务,”获得了与宰相同议朝政,“押敕齐衔。行则并马”的政治地位。十一月甲寅,宋理宗拜谢方叔为左丞相,吴潜为右宰相,同时授予枢密院最高长官—— 枢密使一职。谢方叔是“金印紫绶,掌宰天子助理万机”。担起了负责大宋军国大事的重任。
谢方叔入相后带着感恩的心态,勤勉敬业,励精图治,一心扑在军国大事上。为了更好地履行宰相的职责,让垂暮的大宋实现复兴,不辜负皇上的重托。他不得不披荆斩棘、知难而进,和宦官内侍展开一场殊死的较量。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横骄肆,干权乱政,致使朝政大坏。至宋时,虽已形成“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但理宗的贴身内侍董宋臣等,仍在其庇护下,结党营私,侍宠弄权,不可一世。宋人记载当时宦官专权的情景时说:“一时声焰,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宝祐三年。苏州百姓仲大伦等联名控诉董宋臣等强占其土地,新任监察御史洪天锡及时受理此案,并要求朝廷严办此事。但理宗极力袒护董宋臣等。洪天锡虽 “疏六七上”,但理宗仍然置若罔闻,不予理睬。同年六月戌子。洪天锡愤然请辞。
面对是非颠倒、正不压邪的艰难局面,大宗正寺丞赵崇瑶想到了宰相谢方叔。他给谢方叔写了一封密信,信中直言宦官骄横放纵,猖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朝宰相不理不问,不采取措施加以遏制纠正。真是有愧于江山社稷。看罢赵崇瑶的密信。谢方叔不觉因惭愧而羞得脸红。他认识到,在与宦官、内侍的斗争中,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实际上助长了董宋臣一伙的嚣张气焰,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谢方叔利用皇上对他的信任,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渊博的学识,向理宗申明大义,讲述宦官、内侍干权乱政的危害。理宗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丢不得的江山社稷和离不开的宦官、内侍之问,他痛苦但又暂时性地选择了前者。他同意重新起用忠心为国、刚直不阿、态度坚决的洪天锡。并授予他大理少卿的职位,负责查处董朱臣这个案子。
事情的发展正朝着有利于“倒宦派”的方向发展。正如赵崇瑶预料到的。朝内诸君在谢方叔的感召下纷纷加入到了声讨宦官、内侍的行列。“太学生池元坚、太常寺丞赵崇洁、左史李昴英皆论击允升、宋臣。”但缺乏政治敏锐的洪天锡却没有察觉到形势的变化。面对昏庸嗜欲的理宗,奸臣当道、宦官弄权的朝廷,洪天锡仰天长啸,怀着报国无门的感叹,选择了放弃之路。他封金挂印,愤然离开了临安。
洪天锡离开使谢方叔乱了阵脚,董宋臣散布谣言,弹劾谢方叔,理宗听信谗言,谢方叔被免职。
洪天锡不辞而别彻底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使谢方叔手足无措,一下乱了阵脚。而已经偃旗息鼓、惶惶不可终日的董宋臣等人,迅速振作起来,并适时抓住机会,开始反击。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洪天锡阅历太浅,缺少心眼,受制于宰相,其所作所为都是谢方叔支使的。左宰借刀杀人,妄图通过洪天锡之手搞翻内侍,打击圣上的力量,削弱皇权,架空天子,最终达到独揽朝纲的目的,步二史之后尘。谢眼看自己掀起的滔天巨浪不仅没有扫平异己,反而就要把自己淹没了,万般无奈,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他丢车保帅,让洪天锡当了替罪羊。理宗本是一个毫无主见之人,平生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史家侄叔专权的事情。如今谢方叔又玩起了同样的把戏,理宗心中大为不快。事至于此,董、卢一伙尚不罢休,他们再给谢方叔布下圈套,暗中派人唆使他“上书自解”。正在气头上的理宗哪容得方叔辩解,大骂谢方叔忘恩负国,有失体统。董宋臣等人环环相扣,步步进逼,命令死党朱应元再烧一把火,上书弹劾谢方叔。昏庸的理宗竟听信谗言,决定免去谢方叔的宰相职务。他下诏书说:“往年二相并命,各分朋党,互相倾轧。吴潜既退,方叔独相,持禄固位,政以贿成,诸子无藉,恬然而不知。天示警戒,臣庶交章,不夺方叔之相权,则是朕躬有罪。”宝祐三年七月,谢方叔被罢相位。
谢方叔与宦官、内侍的斗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断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还险些招来杀身之祸。其影响不仅祸及自身,而且还殃至子孙。谢方叔以“玉碎”的决心和勇气。彰显了正义的呼声和大无畏的精神。当年赵崇瑶给他的密件中,有一句簸言:“是胜亦胜,败亦胜。”谢方叔真的是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