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阙
余阙的三代履历由《元统元年进士录》较完整地记载下来,其曾祖叫铣节,祖父袭父名也叫铣节,其父沙喇藏卜,蒙古语名字叫屑耳为,母亲姓尹
《元统元年进士录》在清代被发现,余阙的三代履历由此得以被较完整地记载下来,文云:“余阙,贯庐州路录事司,唐兀人氏。字廷心,行四,年三十一,正月十一日。曾祖铣节,祖铣节,父屑耳为,母尹氏。慈侍下。兄闑、少剌八、供保,弟福。娶耶卜氏。乡试河南第二名,会试第二名。授淮安路同知泗州事。”由此可知,余阙曾祖叫铣节,祖父袭父名也叫铣节,均是生活在武威的唐兀人。余阙父亲沙喇藏卜,蒙古语名字叫屑耳为,母亲姓尹。
明初学者张毅最先发现了余阙妻子姓氏诸书记载不一致的情况,为此还亲自咨询了余阙的侄孙余宗烈,《元史》和《余左丞传》在记载余阙子女名字上也存在偏差
古往今来,最让人困惑的还是余阙妻子的姓氏。古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例如《弘道录·卷二二》云:“录曰,夫人《宋传》(这里指宋濂的《余左丞传》)作‘耶卜氏’,《元史》作‘耶律氏’,《死节记》作‘蒋氏’。安庆志据公孙宗烈云‘公有妾耶卜氏、耶律氏,公夫人实蒋氏。’妻与妾义无殊也。”这段文字被不少书引用过,包括《元史类编》、《凉州府志备考》等,均在正文后以夹注的形式标出,算是存异。其实这些信息都源于明初学者张毅的考证,他最先发现了余阙妻子姓氏诸书记载不一致的情况,为此还亲自咨询了余阙的侄孙余宗烈,并专门写了一篇《书余忠宣公死节记后》,收录在《余忠宣青阳山房集》附录部分,文云:“近考余忠宣公夫人死节姓氏,太史宋先生传书‘耶卜氏’、《元史节要》载‘耶律氏’、《死节记》作‘夫人蒋氏’,书记不一,莫得其的。仆因细询先生侄孙宗烈,云‘叔祖父有妾耶律、耶卜氏,叔祖母夫人实蒋氏。子得臣,年十八;女安安,年十四,皆其所生,故常服膺。’则知向者所书皆妾姓也。恐泯其嫡之贞节,遂书之记末,以示久远。维扬张毅识。”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元统元年进士录》当中有关其家室的记载应当是余阙本人在1333年参加科举考试时自己填写录入的,假若妻子姓蒋,那为何要莫名地写成“耶卜氏”?马明达先生在《也谈安徽的西夏后裔》一文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据《嘉庆合肥县志》及《光绪续修庐州府志》等方志载,余阙夫人为蒋氏。志书引《宋濂文集》及《元史节要》等书云,余阙有妾耶卜氏、耶律氏、满堂等,皆在安庆城陷后赴井死。按,元人贾伯良《余忠宣公死节记》云,余阙死后,从其死者为夫人蒋氏、女儿安安、长子得臣,外甥福童及侄婿花李,未言有妾耶卜氏、耶律氏等。我们以为贾伯良与余阙同时,所撰《死节记》述事详实,可信程度高,因此,颇怀疑《元史》所载的耶卜氏即贾伯良所谓的蒋氏,很可能是其改的汉姓。”《蒙兀儿史记·卷一百三十一·余阙传》在提及“耶卜氏”时,下方有两行小注,文云:“旧传误以耶卜氏为妻,依《死节记》校正。‘耶卜’即‘野蒲’异译,唐兀种姓。”据马明达先生《也谈安徽的西夏后裔》一文考证,这位耶卜氏极有可能来自“昂吉儿”家族,是元初随蒙古兵攻陷庐州后驻扎下来的西夏人后裔。
应该指出的是,宋濂的《元史》和《余左丞传》在记载余阙子女名字上也存在偏差,一个以子名“得生”,一个以女名“福章”,皆误。当以贾良《死节记》为准。
余阙的幼子余渊,明洪武二十九年举人,授密云县教谕。见《嘉庆合肥县志·卷十七·选举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