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与余阙有关的作品,诗词《沁园春》、《泊安庆吊余忠宣公》、《过皖城谒余忠宣祠》、《谒余阙墓》等

作者:余阙

 

与余阙有关的作品,诗词《沁园春》、《泊安庆吊余忠宣公》、《过皖城谒余忠宣祠》《过安庆吊余忠宣公》、《谒安庆余忠宣公祠》等
《沁园春》
作者:明·刘基
生天地间,人孰不死,死节为难。羡英伟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銮。面折奸贪,指挥风雨,人道先生铁肺肝。平生事,扶危济困,拯溺摧顽。
清名要继文山,使廉懦闻风胆亦寒。想孤城血战,人皆效死,阖门抗节,谁不辛酸。宝剑埋光,星芒失色,露湿旌旗也不干。如公者,黄金难铸,白璧谁完。
《泊安庆吊余忠宣公》
作者:元·王冕
赤帜南来拥上游,丹心北望独悠悠。关东竞起追秦鹿,即墨徒烦纵火牛。万里一城三向敌,孤军百战七经秋。空馀千古英雄泪,不尽长江滚滚流。
《过皖城谒余忠宣祠》
作者:明·王恭
寂寞孤城野水濆,乱馀犹见几家存。女墙落日埋秋草,官树啼乌集暮云。百战徒闻存国步,孤忠谁复吊英魂。夜来遗庙空庭月,长笛悲笳不忍闻。

《过安庆吊余忠宣公》
作者:明·僧法智
浮图高出暮云低,雉堞连云碧树齐。茅屋人家兵火后,楼船鼙鼓夕阳西。大江千里水东去,明月一天乌夜啼。欲酹忠魂荒冢外,白杨秋色转凄迷。[11]
《谒安庆余忠宣公祠》
作者:明·练子宁
将军忠节冠荆扬,千载精神日月光。血战孤城身已殒,名垂青史汗犹香。残碑堕泪空秋草,折戟沉沙自夕阳。我亦有怀追国士,为君感慨奠椒浆。
《谒余忠宣公祠墓》
作者:明·吴麟
祠宇标危阜,林墟抗远霄。一家完正气,千载肃清飚。月照塘中水,雷惊海上潮。我来忝兹牧,独拜奠浆椒。
《吊余忠宣公》
作者:明·朱纯
羽书无路达深宫,力障孤城势转穷。卞壸一门甘死难,张巡千载凛英风。空期戎马收江左,又见真龙出泗中。试看尽忠池上水,当年剑血尚流红。
《吊余忠宣公》
作者:明·李替
龙舒城下英雄墓,我肃衣冠拜庙前。白石有书旌大节,青山无口说当年。可堪丞相连书上,最苦将军带甲眠。万古尊崇公一死,今朝不必为公怜。

与余阙有关的作品,《安庆谒忠宣余公祠》、《安庆吊余忠宣公墓》、《至安庆谒忠宣余公祠》、《余忠宣祠》等
《安庆谒忠宣余公祠》
作者:明·程信
舣舟江上城,永怀古才杰。空祠馀断碑,摩挲检遗烈。忆当敌运衰,土地合分裂。孤臣独遑遑,乃以死自决。要拯三纲颓,岂徒一身洁。当时卖国者,何忍自污衊。我皇抚中原,嘉此纍臣节。庙食无穷时,彝伦固长揭。再拜起徬徨,江流尚呜咽。疑有忠魂游,千古应不灭。
《安庆吊余忠宣公墓》
作者:明·罗洪先
淮南兵甲正纷纭,不为酬恩始立勋。城上女墙频易主,池边神道独怜君。一身自许生无负,数口还从死有闻。此后观风求国士,不知谁属似将军?
《至安庆谒忠宣余公祠》
作者:明·庞嵩
风雨鸡鸣彻晓晨,一门忠义见斯人。撄城报主终殉国,为父从夫尽杀身。天地纲常应尔系,家庭模范岂无因?凭高几阅江河变,水自清流山自峋。
《余忠宣祠》(二首)
作者:清·陈养元
正气能扶日月明,一门争死气犹生。夜深天上团圞语,不管人间痛哭声。(原注:公刎于清水塘。夫人蒋氏、子德臣、女安安、甥福童,一门殉节。)
题额韩公大节明(原注:先是,行省总管韩建固皖以待公。公至,手书大节堂三字旌之。及公死,韩举家自杀,将卒从死者千余人),一时貔虎尽捐生。九泉不隔忠魂路,相对犹闻旧战声。
《谒余忠宣庙》
作者:清·陶士偰
社稷既危焉用臣,提戈矢志在成仁。吭咽吴楚孤城帅,腥血乾坤百战身。被发漫云惭管仲,捐躯几见比张巡(自注:昔人有诗云:“九重被发愧夷吾” 。公誓将士曰:“男儿死,则为张巡、许远”)。大龙山翠澄江练,长拥忠魂庙祀新。
《谒余忠宣公墓登大观亭》
作者:清·袁枚
一旅曾挥落日戈,大观亭畔冢嵯峨。忠臣也要江山助,岳墓西湖酒奠多。
《皖口谒余忠宣公墓》
作者:清·赵翼
表里山河地必争,儒冠曾此守孤城。岭云尚吐登陴气,江浪如闻战鼓声。世乱揭竿成巨寇,时危横草出书生。可怜槖槖降臣履,千载应惭守庙情。
《余忠宣公墓》
作者:清·蒋士铨
孤城不可守,力尽大江前。积血都成碧,馀哀欲禁烟。身危全势去,志遂一家传。遗像团栾对,英灵尚爽然。
《皖口谒余忠宣公祠》(二首)
作者:清·蒋士铨
十载重瞻庙像真,同龛相敬故如宾。一塘清水澄千古,三冢香泥葬六人。食禄敢存能死念?临危才见读书身。江涛气静灵旗闪,天马边旁有画轮。
雨歇空江湿雾沈,特携妻子一登临。乾坤空阔岩疆小,灯火高寒古殿阴。徙倚暂舒行役眼,苍茫同见古人心。残碑再读何关涉?不禁潸然下拜深。
《余忠宣祠》
作者:清·黄景仁
至正国步何仓皇,将军许国躯堂堂。生为孝宽易易耳,一死直是张睢阳。妖星十丈横轸翼,两淮东西已归贼。龙舒重镇实弹丸,贼畏将军至倾国。裹疮前后数十战,渐见全城气皆墨。蜂屯蚁聚当平明,巷战杀贼挥短兵。贼酋大呼宜得生,生当官汝付汝城。将军戟手指贼语,死为厉鬼当杀汝。青萍三尺水一泓,去此一步无死所。将军已死殉合门,纷纷部曲呼其群。曰余将军死死君,我辈何忍辜将军!从而死者千余人。此千人者驱可战,宁死相从不生叛。生得死力死得心,将军才大空古今。用之乃副宣慰使,国是披猖可知矣。斗大城犹守六年,百战身经中三矢。真人濠濮提剑来,扫清六合浮云开。崇祠遣祭议隆谥,碧血静掩蓬蒿堆。灵风何事尚含怒?应为阶前老臣素。呜呼元亡尚有人,尽如将军元可存。呜呼安得如将军!
《甲寅冬登大观亭谒余忠宣公墓》(二首)
作者:清·邓石如
浩气还虚碧,江流日夜声。白杨森培塿,青史照纵横。风雨云雷阵,干戈草木兵。孤城公力竭,家国恨难平。
皖国分吴楚,灵旗踞大观。蒸尝千古祀,图史一朝官。风节井泉赤,精忠池水寒。悲歌动渔唱,江上有波澜。
《谒余忠宣墓》
作者:清·黄燮清
南来群众正披猖,一柱龙山扼沔湘。星斗科名文信国,江淮保障许睢阳。全家净土银河水,六载围城铁甲霜。太息墓门残照里,老臣危素发苍苍。
《正气楼吊余忠宣公》
作者:清·赵畇
一从信国有长歌,此气人间总不磨。八口六年支冻馁,孤城百战捍山河。残兵鼓角前朝去,旧址榛芜浩劫过。清水塘通风节井,文山家事较如何。
《舟抵安庆城下与姚慕庭濬昌同寻余忠宣墓及大观亭址荆棘没人几不可复识矣》
作者:清·莫友芝
奏凯扬舲士气豪,落帆如梦忆亭皋。青衫诗酒流光迅,白骨荆榛倚郭高。大皖北驱淮甸塞,九华东指海风饕。忠宣总觉英灵在,开幕先偿将帅劳。
《谒余忠宣公墓》
作者:清·彭玉麟
英风凛冽赤心存,皖伯台前庙貌尊。七载孤城余战血,千秋祀典慰忠魂。寒森墓道松楸老,声咽江流草木昏。请向大观亭畔看,一池清洁水常温。(自注:墓邻大观亭,有尽忠池,严寒不冻。)
《安庆余忠宣公殉难处》
作者:清·吴坤修
清水塘边泣雨风,全家于此化长虹。一泓深碧留千古,不共狂流尽向东。
《余忠宣公祠》
作者:清·刘兴樾
生为韦虎死张巡,遗像虔瞻凛若生。传志金辽劳史笔,艰危兵革寓农耕。孤城六载能无恙,百战重围总不惊。千里长江一抔土,灵旗犹卷怒涛声。
《读史》
作者:清·邓蓉镜
降臣敌所喜,忠臣敌所忌。忌者常见重,喜者反见弃。元末余忠宣(自注:余阙,字廷心,一号天心,合肥人。读书青阳山,自号青阳先生。顺帝时,历官淮南右丞。陈友谅陷安庆,引刀自刭,堕水死。封豳国公,谥忠宣),为国守土地。杀贼力已穷(自注:陈友谅盗起,阙提劲卒数千,屹然为江淮保障者六年。先是,当出战,矢石交下如雨,士以盾蔽之,阙却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故人争用命,贼屡败去。其后,贼四面蚁集,外无一甲之援,自以孤军血战,身被十馀创。阙知不可为,遂自刭,堕清水塘中),一死忠所事。贼不以为仇,葬之礼特备(自注:阙既死,贼义之。求尸塘中,具衣冠葬之西门外。后明太祖令元降臣危素守其墓)。危素甘降明,可谓工趋避。履声橐橐然,老当骄且肆。命守忠宣墓(自注:见上),嬉笑甚骂詈。当局从靦颜,旁观亦酸鼻。臣而事二君,取辱实有自。清夜试思之,恐难安梦寐。何如墓中人,千载同仰企。
《清水塘吊余忠宣》
作者:清·易顺鼎
元祚八十九年仅,取士设科始皇庆。国家养士日几何,那得才如前代盛。岂知一代虽怱怱,三光五岳灵常钟。臣忠子孝岂言报?自取正气还苍穹。至正之末石人语,挑动黄河由贾鲁。九重真主已渡江,十八天魔方按舞。东南守土惟忠宣,敌氛早遍江淮边。孤城斗大胆亦斗,二百余战张空拳。阵云四面环如墨,元已无人惟有贼。公犹巷战持短兵,神去骑箕身浴血。孤臣命尽清水塘,水气染作忠魂香。春来浅碧秋来白,日出深红月出黄。埋骨于今五百载,兹塘肯逐沧桑改。冤禽遗恨不能平,耻共万流东到海。荒荒故垒留小孤,离离高冢存龙舒。守祠足羞老臣素,赐祭曾感真人朱。大观亭畔生秋草,客子经过荐蘋藻。全家忠到女安安,半壁功同王保保。同时二李并堪嗟,还有台州泰不华。科名赖此都增色,堪比文山殉赵家。
《谒余阙墓》
作者:民国·周涤钦
飒爽雄姿夙所钦,墓门展拜解霜镡。一泓清水孤臣泪,数点黄花烈士心。岁久荒祠无麦饭,日斜翁仲卧松阴。履声橐橐知何在?朽骨蓬榛不可寻。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浮世之绘”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余阙简介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末官吏,先世为唐兀人。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安徽泗县)事。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守安庆。此后五、六年间,余阙率兵与红巾军激战百余次。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红巾军再次集结,战船蔽江而下,急攻安庆城西门。余阙身先士卒,亲自迎击。拼斗中,突见城中火起,余阙知城池已失守,遂拔刀自刎,自沉于安庆西门外清水塘中,时年五十六。谥忠宣。有《青阳集》传世。其与北宋包拯、明代周玺,并称“庐阳三贤”。

本    名
余阙
字    号
字廷心,一字天心
所处时代
元代
民族族群
唐兀人
出生地
庐州
出生时间
1303年
去世时间
1358年
主要作品
《青阳集》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