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况钟
况钟处理苏州府累年讼案,勘部过轻重囚,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重视学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且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受爱戴
况钟在任苏州知府前,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上任后,着手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吴县、吴江、长洲、常熟、嘉定、昆山、崇明,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也是一个佐证。
况钟还有重视学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他“兴学礼士,苏人至今育之。”对贫穷的读书人给予给予接济,有才学的还向朝廷推荐。儒生邹亮有才学,“钟欲荐其才于朝,会有以匿名书数亮过失,潜揭于府治之门者。钟得书笑曰:‘彼欲沮吾荐,正速成亮名耳。’遂奏亮才学可用,召试有验,授吏、弄二部司务,转监察御史。”祝允明说况钟“于庠校师徒加礼……师徒每入郡白事,必延之内室,坐而啜敬谈笑,愉然不衰。如以私事至,则慢之。”可见况钟对学校师生的重视和优待,但不徇私开后门。
况钟为官清廉。他在《示诸子诗》中说他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告诫他的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可以说明他以俭约律己的生活态度。他生前俭省,死后薄葬。十年浩劫时,他的坟墓被挖掘,结果发现墓内除随身几件衣服和一根发簪外,一无所有,足以证明况钟的清白俭朴。
况钟在苏州任内,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宣德六年,况钟的母亲死了,按照礼制,他必须回靖安原籍守丧,这叫“丁忧”,这一去,要三年孝满才能出来做官。于是苏州二千多人向巡按御史金讠廉请愿,“请求夺情起复”。苏州人民还编了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并把这首歌谣抄在纸上,占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明政府接受了人民要求,下旨况钟缩短“守孝”期,重回苏州做官。
宣德十年(1435年),况钟进京述职,苏州人民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况钟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走。第二年(正统元年),况钟在苏州人民的一致要求下,终于再次回到苏州。
况钟赴北京考绩,朝见皇帝,临行前作了两首告别诗,后来苏州人民上万人书请求况钟再次回苏州
正统四年(1439年),况钟任苏州知府已九年,要赴北京考绩,朝见皇帝。在明朝,地方官进京朝见,一般都要带搜刮来的金银珍宝,名产土仪,遍送京城里的势宦权贵,明代流行的一首歌谣说:“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驻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而况钟进京朝见,却两袖清风,不带一锱一铢。他赴京临行时,作诗和前来饯行的苏州人民告别,其中二首说:
其一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其二
检点行囊一坦轻,长安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况钟赴京后,因任期满要升官。苏州人民八万人又上书挽留,要求况钟再次回苏州,明英宗接受人民的请求,升了况钟的官,赐正三品,但仍回苏州做知府。
正统七年(1442年)12月,况钟病死苏州任所,终年六十岁。况钟灵柩运回江西时,“民多垂泣送其柩归”。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苏州府所属七县都为他立了祠堂,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