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况钟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疏浚,建立济农仓,整治吏治,判处百姓告状之事,重视修建学校,培养人才

作者:况钟

 

况钟和各县官员组织救灾,上报苏州府的灾情,并请求派人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调研疏浚工作,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减少,又建立了济农仓

况钟是在宣德七年(1432)再任的。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苏州府连降暴雨,七千多顷良田被淹,大片的房屋、堤岸倒塌。况钟一面和各县官员组织救灾,一面向朝廷上报苏州府的灾情,同时也要求朝廷派人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调研疏浚工作。朝廷命令江南巡抚周忱同况钟一起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疏浚。况钟认真负责,经常亲自到工地察看。他通过细致的调查,提出了解决办法。苏州府区域内,河港湖泊密布,滨河滨湖的圩田地势低洼,而且面积太大,每个圩差不多都有三四千亩到六七千亩的面积,车水灌田十分困难。况钟就命人将圩田都改小到五百亩左右,圩旁开一道水渠,和河道相通,这样在圩田里抗旱排涝就都容易多了。从此,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减少。
虽然宣德七年春天苏州府发生了比较大的水灾,但是苏松等地当年的秋粮却取得很好的收成。恰逢朝廷有旨,令各地储粮以备饥荒时赈灾用,况钟就在周忱的支持下,建立了济农仓。济农仓的存粮最多时曾经达到过六百九十万石。宣德八年(1433),苏州府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一百三十多万人受灾,济农仓这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宣德九年(1434),苏州府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由于济农仓存粮充足,灾民也都得到了救济。济农仓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和况钟的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况钟对仓粮支拨的标准、借贷的数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后来苏州府所属各县也都建立了县级的济农仓。况钟在苏州府知府的任上长达十三年,虽然期间苏州地区发生了各种灾情,但是灾民没有饿死的,苏州地区也一直比较安定,这与他建立济农仓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况钟整治了到府的御史巡按肆意妄为的行为,判处百姓告状之事,重视修建学校,培养人才,连任苏州知府,百姓立况钟牌位祭祀
苏州民间素有好诉讼的习惯,百姓无论事大事小,动辄赴京告状,还经常一件案子牵连数件,株连几十人上百人。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还耽误了农事。况钟上疏奏请百姓告状之事都由巡抚审理判处。于是,苏州府赴京告状的老百姓少多了,有了诉讼一般也就由况钟审理。此外,况钟对到府的御史巡按肆意妄为的行为也进行了整治。此后,到苏州府的御史巡按,行为都有所收敛。
况钟虽然是书吏出身,没有读太多的书,但是他却很重视修建学校,培养人才。苏州府所属各县的学校大都狭窄阴暗,容纳不了多少生员。宣德九年,况钟自己筹集经费,没有向百姓摊派任何费用,仅用半年时间,就重新选址将吴县的儒学重建起来。新建后的儒学规模要比原来大得多,共有房间二百三十多间。朝廷重臣杨荣亲自作《吴县儒学重建记》,以示纪念。从正统初年起,况钟又开始大规模地扩建苏州府的儒学,历时三年,建成后的苏州府学很是宏伟壮观,房间数百间。这些学校为府、县的生员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况钟对本府儒学的教材也亲自过问。后来很有影响的明代宣德苏州府儒学刻本《四书详说》,就是况钟命人刻的。况钟对读书人也多礼让,从不以高官自居。他对那些家境贫困的书生慷慨资助;对那些才学优长、行为端方的青年儒生,他大力向朝廷推荐。其中有一个叫邹亮的儒生,很有才学,向况钟表达了希望能被其提拔和推荐的意愿。这时,况钟收到了诋毁邹亮的匿名信。况钟认为写匿名信的人是没有真实证据的,否则他完全可以当面对质,因而况钟说:“是欲我速成亮名耳。”他立刻写了奏章,向朝廷推荐邹亮。邹亮果然是个人才,以里巷布衣从九品的吏部司务做起,后来累官至监察御史。况钟慧眼识人,功不可没。
况钟治苏9年任满,例应上调朝廷,而苏州府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张文昌上书,恳请转奏朝廷,乞求况钟连任。有儒生为歌谣曰:“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明英宗朱祁镇准奏,况钟为官清廉,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他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写道:“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次年正月皇帝下旨,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这是自明朝建国七十余年来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是皇帝对况钟卓著政绩和良好操守的褒奖。
正统七年(1443)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他死后,苏民痛哭罢市。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以后,1府7县都建况公祠,百姓家中均立况钟牌位祭祀。后人将其文稿编成《况太守集》。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周恩来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2014年7月,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长篇历史小说《清官况钟》,全方位刻画了一个刚正不阿、智勇双全、情义兼具、受民爱戴的清官形象,激励国家公职人员树立高尚道德操守。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能准确在人群中抓住你的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况钟简介

况钟(1383-1442)明代官员,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宣德五年出任苏州知府,任职长达十三年。
况钟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 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而使其妇孺皆知。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况靖安集》等。在“仁宣之治”前后,未经科举,由出身低贱的书吏做到知府,并且政绩斐然的官员中,苏州知府况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时苏州府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况钟为人刚正廉洁,有治剧之才。知苏期间,不慑权势,敏达敢为,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执法如山,断狱严明,凡有讼者必辨其是非,为民伸冤。他还与江西巡抚周忱悉心计划,奏减苏州府税粮70余万石,并建义仓,均徭役,疏免军户,招复流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其政绩显著,3次守苏达13年之久,时称能吏。吏民念其刚正廉洁,孜孜爱民,为其立生祠,誉之为况青天。著有《况太守集》。

中文名
况钟
别    名
黄钟、况伯律、况龙岗、况如愚
国    籍
明朝
民    族
出生地
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
出生日期
1383年(癸亥年)
逝世日期
1442
职    业
苏州知府
代表作品
《劝农诗》、《又勉子侄诗》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