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吴与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人,开创了“崇仁之学”,吴与弼墓位于今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曹坊

作者:吴与弼

 

吴与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正是源于他这一教育思想,他开创“崇仁之学”,“启明”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

清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他评价说:“康斋倡导小陂,一禀宋人成说。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言功夫,风静时存养,动时省察。……其相传一派,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始不敢离此矩榘也。白沙出其门,然自叙所得,不关聘君,当为别派。于戏!推轮为大辂之始,增冰为积水所成,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在中国历史上,吴与弼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正是源于吴与弼的这一教育思想。同时,吴与弼敢于挑战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儒轻商思想,提出“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推动工农商贾儒学化,并造就了明代以来一大批学士放下身段经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儒商阶层,影响至今。
吴与弼及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同时,发生在明代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下移,是由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推动并完成。而此前,吴与弼发儒学往工农商贾转向之端,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发生了纵向的传递传播,使儒学由上而下走向社会下层民众,走向工农商贾,意义重大。加之,王阳明的老师又是吴与弼的弟子,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均认为吴与弼创立的“崇仁之学”是第二次文化下移的发端。

 


吴与弼墓位于今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曹坊,立“望碑”两方,一镌“大明理学名儒吴康斋先生墓”,一镌“聘君吴康斋先生墓”,墓碑书“明吴康斋墓”
吴与弼墓位于今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曹坊熊家村西南高地上,为抚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封土高1.5米,直径2米,墓前20米处立“望碑”两方,一镌“大明理学名儒吴康斋先生墓”,一镌“聘君吴康斋先生墓”。冢前墓碑仅书“明吴康斋墓”。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天师钟馗”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吴与弼(1391~1469年)初名梦祥、长弼,字子傅(一作子传),号康斋,明崇仁县莲塘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在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一书中,《崇仁学案》位列第一,吴与弼为《崇仁学案》的第一人,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年轻时得《伊洛渊源图》,慕而究读,罢科举。《明史》载其“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授徒乡里,四方来学,教诲不倦。天顺初征授左春坊左谕德。留二月,称疾归。晚年游闽,胡居仁、陈献章、胡九韶等皆出其门下。学宗程朱,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有《康斋文集》、《日录》等。

中文名
吴与弼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江西崇仁
出生日期
1391年
逝世日期
1469年
职    业
理学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
《日录》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