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与弼
吴与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正是源于他这一教育思想,他开创“崇仁之学”,“启明”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
清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他评价说:“康斋倡导小陂,一禀宋人成说。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言功夫,风静时存养,动时省察。……其相传一派,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始不敢离此矩榘也。白沙出其门,然自叙所得,不关聘君,当为别派。于戏!推轮为大辂之始,增冰为积水所成,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在中国历史上,吴与弼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正是源于吴与弼的这一教育思想。同时,吴与弼敢于挑战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儒轻商思想,提出“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推动工农商贾儒学化,并造就了明代以来一大批学士放下身段经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儒商阶层,影响至今。
吴与弼及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同时,发生在明代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下移,是由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推动并完成。而此前,吴与弼发儒学往工农商贾转向之端,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发生了纵向的传递传播,使儒学由上而下走向社会下层民众,走向工农商贾,意义重大。加之,王阳明的老师又是吴与弼的弟子,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均认为吴与弼创立的“崇仁之学”是第二次文化下移的发端。
吴与弼墓位于今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曹坊,立“望碑”两方,一镌“大明理学名儒吴康斋先生墓”,一镌“聘君吴康斋先生墓”,墓碑书“明吴康斋墓”
吴与弼墓位于今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曹坊熊家村西南高地上,为抚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封土高1.5米,直径2米,墓前20米处立“望碑”两方,一镌“大明理学名儒吴康斋先生墓”,一镌“聘君吴康斋先生墓”。冢前墓碑仅书“明吴康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