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贵妃
关于毒死孝宗之母纪妃一事,孝宗自出生起至六岁,一直生活在宫外,但孝宗进宫之后与万贵妃生活在一起
下面我从史料角度上,分析对万妃的第二大指控:所谓毒死孝宗之母纪妃的事儿。首先说几点公认的史实。第一、孝宗没出生在宫内,而是出生在宫外的“安乐堂”(位于现北京养蜂夹道),在北安门(现地安门)街西,明朝时被称为“西内”的地方。第二、成化十一年前,孝宗六岁前,都同母亲住在宫外,外朝大臣并不知道宪宗有这么一个儿子。现在的说法是,孝宗身份公开之后,万妃大怒,给孝宗母亲喝了一杯毒酒,没过两天,纪妃就死了。
我按可信的史料将此事重整,以说明纪妃之死同万贵妃不可能有关系。《宪宗实录》中说“因乾清宫门灾,上欲显示於众”,意思是说因为宫内的乾清门发生的火灾,使宪宗觉得上天提示他什么,于是他想将他已有一位六岁大的皇子(后来的孝宗)的事公布于众。宪宗同内阁大臣商定,五月十九日以请大臣为这个孩子取名字的方式,将此事公布。没过两天,皇子就在文华门和大臣们见面了。我查了一下乾清门火灾的时间是成化十一年四月壬辰夜,可以看出,最迟在四月,六岁的孝宗已经进到宫内了,而他母亲纪氏还留在安乐堂。在孝宗进宫之后,他和谁住呢?其实,他和万贵妃住在一起。
商辂等大臣上疏请求将孝宗生母纪妃接入宫中,但纪妃早就重病在身,并非突然去世,万贵妃何苦杀纪妃而得罪未来皇帝孝宗
正在此时,三代名臣,宪宗最信任的商辂和其它大臣上了一份奏章,这篇东西很重要,我全文引述:“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于天地,光于祖宗,诞生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天下归心。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逾于己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惬众人之公论,不胜幸甚。”意思是说:...皇上您有了聪慧皇子,大明江山国本更加稳固。令人欣慰的是,自皇子进宫,万众尊敬的万贵妃亲自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生活,比对她自己亲生儿子都要好。外朝内廷群臣,及平民百姓无不对万贵妃之仁爱之心交口称道,她的贤良近代没人得以比肩,有贵妃乃我大明的福分!不过外头有人议论,皇子母亲(纪妃)因病仍居安乐堂,如此他们母子一个宫内,一个宫外,不得相见,以母子亲情,希望圣上考虑外界意见,将皇子母亲接进宫,使他们经常可以见面,而皇子仍劳烦万贵妃代为照顾为好。商辂的意见的到宪宗的批准,纪妃正式搬进了永寿宫,时间是五月。纪妃去世的时间是六月二十八日。自商辂等人的奏章,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其一、纪妃根本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骤然去世,至少在四月乾清门火灾时已是卧病在床了。其二、皇子在万妃身边生活过一段不短的时间(自皇子四月进宫,到十一月正式立为太子,之后才开始和宪宗的亲生母亲周太后生活“孝宗既立为皇太子,时孝肃皇太后居仁寿宫,语帝曰:以儿付我。太子遂居仁寿。”),至少有七个月之久。其三、万妃对皇子还不错。我想说的是,如果万贵妃真的想伤害她们母子,去害日夜都在身边,年仅六岁,什么都还不懂的皇子岂不更方便,若做掉皇子,那就是斩草除根,没仇报。为何舍近求远,去害在宪宗眼里即没地位,身体又坏的一塌糊涂的纪妃,你说对吗?
此外,指控说万贵妃毒死了孝宗之母纪妃,也违反常识。试想,万妃有什么理由这样做?人家是太子,将来会继承皇位,你去毒杀皇位继承人之母,不是找死是什么?虽然万妃年纪比宪宗大许多,也未必因此宪宗一定不会死在她前边,谁不知道明朝皇帝一个两个,都是英年早逝。就算现在宪宗宠你,万一宪宗死在你前头,那新皇帝孝宗跟你可就有杀母之仇要报啊!万贞儿为何愚蠢地去做对己只有坏处无任何好处的事?
万贞儿落得声名狼藉的地步,一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红颜祸水”的史学观,且骨子里对女性不尊重
500余年来,作为第一个为万贞儿鸣冤的人,常常自忖:为何万贞儿这样一位良善女子,最后落得如此声名狼藉呢?就连我这等业余历史研究水准的人,都轻易可以看出,强加在她身上的,实属不实之词,为何却从来没有专业历史研究人员,站出来为她说句公道话呢?良思许久,可能是与以下有关:
1.中国传统的“红颜祸水”的史学观。宪宗几十年如一日对她的专宠,不仅使她得罪了所有宫内人士,及后来继承皇位的明孝宗,他(她)们嫉恨万妃的心态不难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专宠也使她得罪了宫外庞大的封建士大夫集团,他们对宪宗皇帝的一切错,甚至出现天灾,都可轻易地归咎于宪宗的专宠,这原本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特征之一,总爱在找宫中一些不顺眼的女性,将她们当作祸国的根源,在这种思维之下,那些受宠的女子就首当其冲的被当作靶子。可以这样说,中国历朝历代,那些受宠于皇帝的女子,很难得以美名传世,不往她们身上泼点儿脏水,大家心里就不会舒服。
2.还有,我们中国人古往今来,从骨子里对女性就不尊重。我们不大会欣赏女性,不太会歌颂男女之间真挚情感。凡看万贞儿与宪宗的关系,必先看年龄差异,必去私下思想万贞儿有何种性的秘诀,使得宪宗对她终身迷恋不已,想不出来的,加上变态二字也就一了百了。因此,简而言之,五百多年来,当我们碰到万贞儿这么一位历史人物时,我们主观上,潜意识中,骨子里根本就不愿意把她往好里想!试问,若天下人皆此心态,她能好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