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章学诚是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

作者:章学诚

 

章学诚是浙东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代表著作为《文史通义》
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开创了浙东史学学派。浙东史学具备两个最鲜明的特点:即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和注重史学的研究。黄氏死后,浙东史学的影响虽不及考据学派,但代有传人,脉系不绝。至乾嘉时代,章学诚成为这一派的主要代表。学诚著《文史通义》,以史意为宗旨,不仅继承了浙东史学注重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史学领域创立了自己的尚意史学理论体系,对清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后世称他为浙东史学的殿军,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

章学诚是史学的倡导者,并在当时与刘知几齐名
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撰写的《史通》,在中国史学批评史上树立了第一个高峰,后人若要赶上或超过他,就必须寻找到前人遗留下的空隙,并以此为突破口,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决不能走前人走过的路。当章学诚青年时就在史学理论方面崭露头角,人们把他与刘知几相比,他不但不高兴,反而辩驳道:“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正是因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一书中大力倡导史意,言刘知几所未言,才使他得以在中国史学批评史上树立起第二个高峰,真正能够做到与刘知几比肩齐名,否则是无论如何也不及刘知几的。
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的第二个目的,是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他在《与陈鉴亭论学》一文中明确地说明了这个目的。此外,还在其他一些文章中多次表达过这类意思。所谓“校雠”,不仅局限于核对书籍、厘正错误的一般校勘性工作,更主要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校雠通义》的序文中,曾对这一词语做过界定: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于此。”他为校雠这一词所做的定义在《文史通义》一书中,自然也得到了印证。如他在《与严冬友侍读》一文中说:“思敛精神为校雠之学,上探班、刘,溯源《官礼》,下该《雕龙》、《史通》,甄别名实,品藻流别,为《文史通义》一书。”
章学诚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其中最主要的是史学著作。他在《上朱中堂世叔王书》一文中说:“近刻数篇呈诲,题似说经,以为有意争衡,此不足辩也。”关于这一点,只要翻开《文史通义》,察看其篇目内容,便可一目了然。据此,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中国史学批评史或史学理论著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定义又有失偏颇。因为《文史通义》一书也包括对文学,尤其是历史文学的品评和校雠。章学诚在《上钱辛楣官詹书》一文中明确指出,校雠不但包括史,也包括文。
章学诚是浙东史学的殿军,继承并发展了浙东史学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他认为,著史如果不切合当时人事,便没有资格谈论史学。他说:“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文史通义·浙东学术》)
《文史通义》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卷,《方志略例》2卷,《文集》8卷,《外集》2卷,《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均收入吴兴嘉业堂刊本《章氏遗书》。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向陽花的秘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因学问不合时好,屡试不第,迟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方中进士,时年41岁。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并用毕生精力撰写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乾隆五十九年(1794),漂泊异乡四十多年的章学诚返回故里。嘉庆五年(1800),贫病交迫,双目失明。次年(1801)十一月卒,葬山阴芳坞。

中文名
章学诚
外文名
Zhang Xuecheng
别    名
章实斋、章文酕、章文镳、少岩先生
国    籍
中国(清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出生日期
1738年
逝世日期
1801年
职    业
史学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
倡“六经皆史”的学说,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再次推向高峰
代表作品
《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