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章学诚终身未官,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史志,他的著作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作者:章学诚

 

章学诚中了进士之后,被封为国子监典籍,但他却没有上任
中进士后,官国子监典籍,自称“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乃弃去,终身未官。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27岁时,随父居于天门,立志修史志。曾馆于藏书家朱筠门下,遍读朱筠所藏之书。曾给大学士朱筠建议,搜访天下遗书,仿刘向《七略》,条别群书,撰一国艺文之志。朱筠遂有征书之奏,清《四库全书》的开馆和编纂,由此而为渊源。初撰《修志十议》,纂修有《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

乾隆五十二年,章学诚得到毕沅的帮助,编纂了《湖北通志》
乾隆五十二年(1787)投书毕沅,欲借毕沅之力编《史籍考》。次年,毕沅任湖广总督,他入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后又得毕沅之助,在江夏(今武昌)编纂《湖北通志》。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及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二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名著,在目录学上,与南宋郑樵《通志·校雠略》有同等价值。“六经皆史”是他总的学术观点,“道不离器”是他哲学思想的根本。
提倡史学研究必须有开创精神,强调文学要反映客观现实。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是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他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是在广泛分析研究前人的书目和目录学著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曾编撰《史籍考》,拟收尽史部书的叙目凡例,总目达325卷,分11部55类,惜未完成。原稿于咸丰六年(1856)毁于火。先后修订《麻城县志》、《常德府志》、《荆州府志》等。
一生清贫,嗜书而力不能致,又多颠簸流离,迁徙频繁。家有藏书仅3 000余卷。为了著述,购藏至2万余卷,藏于“滃云山房”中,编有《滃云山房乙卯藏书目》、《滃云楼书目》。但是在迁居中先为水浸,后为盗贼所抢,再为鼠啮,损失极大。著有《实斋文集》、《古文十弊》、《方志略例》、《湖北通志检存稿》等。经刘承干校订,1922年刊为《章氏遗书》,共51卷。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泪、无休止”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杰出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因学问不合时好,屡试不第,迟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方中进士,时年41岁。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并用毕生精力撰写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乾隆五十九年(1794),漂泊异乡四十多年的章学诚返回故里。嘉庆五年(1800),贫病交迫,双目失明。次年(1801)十一月卒,葬山阴芳坞。

中文名
章学诚
外文名
Zhang Xuecheng
别    名
章实斋、章文酕、章文镳、少岩先生
国    籍
中国(清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出生日期
1738年
逝世日期
1801年
职    业
史学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
倡“六经皆史”的学说,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再次推向高峰
代表作品
《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