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龄
海龄闭城保卫镇江,阻止难民迁移出城,造成了慌乱
海龄采取闭城固守策略,保卫镇江。在英舰抵金山之前,就开始作防御准备,禁止运河通航,强令城内居民迁徒内地,从四乡收集家禽、生猪和各种食物,供给城市守军和城郊军营,并将旗营官兵和青州兵调入城内,添布四门,并添设枪炮,昼夜严加防守。闭城后,海龄做了一定的肃奸工作,但因严厉阻止难民迁徒出城,并持民族偏见,肆意扩大索奸,造成满城乱捉乱杀,一度引起恐怖和混乱。六月十二日,英军登岸攻城。当时,英军集中一万二千人,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九千人,具有所谓“高度的作战效能”,而且,大部分士兵有毛瑟枪装备,又配备炮队,其他各类军用物资,也应有尽有;而海龄守城,只有旗兵二千四百人,其中当地旗兵一千二百人,青州兵四百人,武器仍是古老的刀、矛和抬枪。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人显然占有极大的优势。
海龄带领军队保卫镇江,用大炮给英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海龄发扬中华民族英雄气概,无惧敌人优势兵力,领导军民保卫镇江,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势力。他“亲冒矢石”“点兵上城”,并“令城中居民置水瓮砖石”,准备与侵略军进行巷战拼搏。守军炮兵勇猛发炮,轰击登岸英军。侵略者说:“中国军队发来的炮火,曾对我方前进的船只,给以致命的打击。仅在十分钟左右的战斗过程中,我方十六名海员和八名炮兵都受了伤。”当时,城外各地则由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元孝带兵防守。为了扭转围困局面,海龄曾一度派兵出城出击。但在出击失利后,便一味闭城自守,而且,对发动组织居民、乡民助守也很不力。当齐慎、刘元孝败退之后,英军便于十四日全力攻城。海龄决心死守镇江,与城共存亡。他亲驻北门城楼,相机调度,并令协领武忠阿带领青州兵,驰赴接应。
儿子:宜兰泰,袭世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