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世臣
包世臣思想独特,反对抽象化,书法、篆刻、作画都是名家
包世臣思想、学术皆不同于乾嘉以来一般学人。他论文也贯穿经世之旨,与当时古文家、经学家异趣。他反对脱离民事,将道抽象化,批评韩愈、柳宗元以来古文家抽象地载道之文是"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与杨季子论文书》);讥刺"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提出"道附于事而统于礼","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提倡"言事之文""记事之文"(同前)。这是与明代归有光、唐顺之以来的古文派及当时的桐城派针锋相对的,反映了近代要求文章与经世相结合的潮流。他的文章也大都关切时务政事,谭献称其"深切著明"(《复堂日记》)。姚柬之评他的文章说:"少事谨严,老弥健肆,一洗数百年门户依傍之陋。"(《书安吴四种后》)其诗亦"廉质竣整"(林昌□《射鹰楼诗话》)。以五古为最好。他学书30年,为书家大宗,论书法尤精,所著《艺舟双楫》为中国书学理论重要著作。篆刻亦为当世推重,间亦作画。
包世臣的著作为《安吴四种》,坚决反对英国侵略,主张社会改革
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
包世臣是鸦片战争时期坚决反对英国资本主义侵略,积极抵制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的爱国思想家;而且,他坚持经世致用之学,对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主张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改革,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