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包世臣思想独特,是书法大家,主张进行有进步意义的改革

作者:包世臣

 

包世臣思想独特,反对抽象化,书法、篆刻、作画都是名家
包世臣思想、学术皆不同于乾嘉以来一般学人。他论文也贯穿经世之旨,与当时古文家、经学家异趣。他反对脱离民事,将道抽象化,批评韩愈柳宗元以来古文家抽象地载道之文是"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与杨季子论文书》);讥刺"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提出"道附于事而统于礼","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提倡"言事之文""记事之文"(同前)。这是与明代归有光、唐顺之以来的古文派及当时的桐城派针锋相对的,反映了近代要求文章与经世相结合的潮流。他的文章也大都关切时务政事,谭献称其"深切著明"(《复堂日记》)。姚柬之评他的文章说:"少事谨严,老弥健肆,一洗数百年门户依傍之陋。"(《书安吴四种后》)其诗亦"廉质竣整"(林昌□《射鹰楼诗话》)。以五古为最好。他学书30年,为书家大宗,论书法尤精,所著《艺舟双楫》为中国书学理论重要著作。篆刻亦为当世推重,间亦作画。

包世臣的著作为《安吴四种》,坚决反对英国侵略,主张社会改革
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
包世臣是鸦片战争时期坚决反对英国资本主义侵略,积极抵制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的爱国思想家;而且,他坚持经世致用之学,对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主张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改革,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無从吿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包世臣(1775一1855),男,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中文名
包世臣
国    籍
清代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泾县
出生日期
1775
逝世日期
1855
职    业
学者
代表作品
《安吴四种》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