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郭嵩焘主张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蓝调文明,《清史稿》称其交涉独具远识。及其个人作品

作者:郭嵩焘

 

郭嵩焘被称为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主张学习西方的蓝调文明,自评: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郭嵩焘的一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考察历史,反顾来路,郭嵩焘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维新派的先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盘西化论"的嚆矢。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蓝调文明,面对重重阻力,真可谓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
《清史稿》:中国遣使,始於光绪初。嵩焘首膺其选,论交涉独具远识。
李鸿章: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号)为最。
清廷官方评价:(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
焯莹:谓公弗显,联翩节麾。志业宏多,欿如未施。众荣我蔑,趣与世揆。思以先觉,觉彼后知,利在国家,岂图其私?蛮貊或行,州里或疑,匪诚未至,人心积巇。召归辍驾,遘疾江湄,天日掩照,时命孔哀。心不负君,魂清魄夷,孰闻天马,徒恋敝帷。皦尔风节,百世之师,文章满家,鸾凤其仪。谤与身灭,积久弥辉,考三不朽,视此穹碑。
郭嵩焘自评: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郭嵩焘著作颇丰,且对后人影响颇大,及其诗作
著作
郭嵩焘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礼记质疑》、《中庸质疑》、《使西记程》、《郭侍郎奏疏》、《养知书屋文集》、《郭嵩焘日记》等,对后人影响极大。
诗作
《挽曾国藩
《戏书小像》
《咸丰九年献县旅邸题壁》
《同治五年端午》
《悼亡儿刚基》
《思念亡友刘蓉》
《光绪十四年三月十日夜赋诗》
《光绪十七年元旦赋诗》
《枕上作二首》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残花飞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中文名
郭嵩焘
别    名
学名先杞,字筠仙
国    籍
中国(清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湘阴
出生日期
1818年(戊寅年)
逝世日期
1891年(辛卯年)
职    业
官员、将领、外交家
主要成就
赴江西剿太平军,办理洋务,出任首任驻英公使
代表作品
《养知书屋遗集》《玉池老人自叙》《史记札记》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