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冯子材训练“萃军”以抗法,被推荐为主帅,引诱法军深入关内,大获全胜

作者:冯子材

 

冯子材训练“萃军”奔赴抗法前线,与潘鼎新共商抗法大计,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被拥护为前敌主帅
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两国因越南的保护权问题争执不下,兵戎相见,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初始,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法军乘胜北上,叩我边关,并将战火引到中国东南沿海。国难当头,清朝上下着急,地处抗法前沿阵地的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想到了赋闲在家的老将冯子材,起用他督办高、廉、雷、琼4府25州县团练。
本来,冯子材是因为官场腐败而称病告退的,见有立功报国的机会,他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于是,他把团练总部设在自己家中,并将招募到的兵员改编成“萃军”,取其大号“萃亭”之义。
随着边关频频告警,冯子材奉命率10营“萃军”从钦州开拔,奔赴抗法前线。行抵上思,加招8营。这支共9000人的部队,军纪严明,马不停蹄地开赴指定的集结地。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冯子材行抵国门镇南关前,与广西巡抚兼关外军务督办潘鼎新会面,共商抗法计策。
这时,法军正乘余威向清军发动猛烈进攻,镇南关在冯子材抵达后第9天陷落,形势十分危急。
两天后,清廷谕令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
国门失陷,主帅潘鼎新落荒而逃,前线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署理广西巡抚李秉衡召集诸将,推荐冯子材为前敌主帅,得到大家的拥护。

冯子材出兵扰敌,引诱法军进入清军防线,将其打得落花流水,张扬了军威、国威,但清廷下令“乘胜即收”
受命于危难之际,冯子材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以便在为国捐躯时收尸。他带领各路将官认真勘察地形,决定诱敌深入,在关内与法军决一死战。
在构筑工事,备战就绪之后,冯子材决定出兵扰敌,引鱼上钩。二月初七日(1885年3月23日),法军大举出动,越过关门,进入清军防线。冯子材父子身先士卒,挥刀迎敌,纵横冲杀,打得法军鬼哭狼嚎,丢盔弃甲,退出关外,据陈悦考证法军纪录阵亡74人,但已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
接着,清军乘胜出关追敌,连克文渊、驱驴、谅山、长庆府、观音桥等处。法军落花流水,招架不住。
冯子材以68岁之躯,精心策划,亲身指挥,一举反败为胜,创造了震惊时世的镇南关——谅山大捷。这一仗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光辉典范,打出了军威,张扬了国威,法国茹费理内阁因之土崩瓦解。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冯子材从未如此扬眉吐气。恰在此时,清政府在“乘胜即收”思想指导下发布停战令,冯子材含恨撤兵。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望眼欲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1903年辞世,享年86岁。冯子才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本    名
冯子材
别    称
冯宫保
字    号
字南干、号萃亭
所处时代
中国晚清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广东钦州沙尾村
出生时间
1818年(戊寅年)7月29日
去世时间
1903年(癸卯年)9月18日
主要作品
《军牍集要》
主要成就
镇南关大捷,击败法军
官    职
提督,太子少保
谥    号
勇毅
安葬地点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泥桥村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