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子材
冯子材投奔刘八,拉出千余部众投降游长龄,镇压太平军,统带广勇建立江南大营
19世纪50年代初,冯子材在广西博白聚众起事。当时两广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天地会起义此伏彼起。
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树旗反清的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率部众万余人进攻博白,冯子材趁机投奔这支队伍。5月,刘八进攻博白失败,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知县游长龄,并被改编为“常胜”勇营,积极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积军功擢升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一路尾追到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4月,身为都司的冯子材统带广勇,隶向荣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不时向城内太平军进攻。
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败逃丹阳。
冯子材屡次击退从天京城内冲锋的太平军,后败于李秀成、陈玉成军,江南大营被攻破,固守镇江
咸丰八年(1858年)一月,钦差大臣和春复立大营于沧波门、高桥之间,挖掘长濠,坚筑高垒,围困天京太平军。冯子材身负守御之责,屡次击退太平军的冲锋,并攻毁太平军在城北修筑的栅栏营垒。由于冯子材真心替清廷卖命,深得上司的器重,几年之内由都司一步步升为总兵。清军悍将张国梁曾抚其背,称赞说:“子勇,余愧弗如。”同年九月,太平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分别领军进至滁州乌衣(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准备会攻清钦差大臣德兴阿的“江北大营”。和春派冯子材领兵5000渡江相援。27日小店一战,冯部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四百亲兵逃回江南。
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冯子材随江南大营次帅张国梁逃到丹阳,又被太平军击败,张国梁在丹阳南门外落水溺死,事后,冯子材收聚残军,退往镇江固守。
同治元年(1862年)初,太平军屡次攻打镇江,消灭了冯部的一些军队,但都没有产生很大威胁。二月,负责扬州军务的江宁将军都兴阿与冯子材不和,请求将他外调。后未果,仍留镇江归曾国藩辖制。以后,冯子材以孤军3000人守御镇江,不时与太平军小部队接仗,但由于太平军没有在镇江一带投入多少兵力,曾国藩也没有重用他的打算,冯子材实际上主要处于观战的地位。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