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春
王之春幼时父母双亡,后赴日本谈判,向朝廷上万言书,陈夷务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十二月初一,出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泉溪镇狮子坪)。幼年时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成人,靠亲属资助入县学,中秀才。
同治九年(1870),王之春任江防统领,驻防北塘海口和江苏镇江一带。
光绪五年(1879),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威胁我国的东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归国后,向朝廷上万言书,陈夷务,自请带锐师归复中山。并将此行的见闻写成《谈瀛录》。
光绪八年( 1882 ),湖南提学使朱逌然倡议筹建船山书院(今衡阳市第一中学);衡州籍督抚彭玉麟、王之春、杨概、程商霖、蒋霞初等集捐,将王船山出生地衡州府王衙坪“船山祠”扩建为“船山书院”,为中国最早以“船山”命名的学堂。
光绪十年(1884),署广东雷琼道(正四品)。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王之春联络郑观应往说泰国夹攻法国。以率部防守钦州、廉州有功,授广东督粮道兼广东高廉道(正四品),负责中法两方勘议中越界址勘界谈判,坚持旧址,证据明确,折冲樽俎,诘折夷使不少假借,获朝廷嘉奖。
光绪十四年(1888)4月,遂以功升任浙江按察使(正三品),5月改任广东按察使(正三品),署理广东布政使(次二品)。
光绪十七年(1891)4月5日晨,俄沙皇王储尼古拉二世由香港启程到达广州天字码头,在广州访问三天,广东布政使王之春代广东巡抚刘瑞芬(因病告假)接待了沙皇世子尼古拉二世,宴谈甚欢。
光绪十七年(1890)底,调任湖北布政使(次二品)。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病逝,皇太子继位,即尼古拉二世。11月18日,任专使俄国大臣、赴俄特使拜会驻京俄国公使喀西尼,告知以即将前往俄国参加庆典并悼念老沙皇。
《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愤慨不已,王之春奉命与列强密谈
光绪二十一年(1895)1月5日,钦差大臣、湖北布政使王之春作为头品顶戴的“出使俄国大臣”由上海乘船启程,千里迢迢赴俄国吊唁俄皇亚力山大三世逝世和庆贺尼古拉二世登位,2月7日到达马赛,然后乘火车经巴黎、柏林,于2月16日中午到达俄国首都彼得堡。2月18日,尼古拉二世接见了王之春,并接受了呈递的国书。时“朝议遣之春使俄唁贺,实欲借俄之力以制倭人”,但“之春使者未还,而《马关条约》已就。”《马关条约》使中国蒙受空前未有的奇耻大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也使清廷内部极度不安,大部分人主张改议,于是王之春再受命由俄赴巴黎,与法国商订密约,引法国出面干涉,俄、德、法三国为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联合照会日本,迫使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的领权。光绪二十三年(1897),调任四川布政使(次二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平定余栋臣起义。
光绪二十五年(1899),升任山西巡抚(正二品)。
光绪二十五年(1899)底,调任安徽巡抚(正二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安徽巡抚王之春联合衡阳盐运使程商霖等绅士出资兴建了“珠晖塔”,取“积珠玉放光辉”之意命名,王之春手书“珠晖塔”并撰三副对联,镌刻于汉白玉石上。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底,调任广西巡抚(正二品)。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平定柳直发领导的农民起义。湘、鄂、粤人民因美国合兴公司违约而掀起了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王之春作为中央代表,力主“以美接美”或“华洋合办”。
光绪二十九年(1904)11月19日,王之春寓居上海,万福华在黄兴指使下,于上海一酒家刺杀王之春,未遂。万被捕,黄兴、章士钊等入狱,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此后,王之春退出中国政坛,回衡阳静居。
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衡州府病逝,朝廷追授光禄大夫(正一品)、建威将军(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