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李书城在退出国民党后转而支持共产党,举全家之财支持革命活动

作者:李书城

 

李书城因退出国民党为中共一大提供会所,而被国民党军阀软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公开实行“分共”“清党”活动。李书城在“清党”中拒不重新登记,从而退出国民党。因中共一大在李书城的家里召开,奉蒋介石之命,鄂省国民党军阀于12月18日将李书城软禁了100余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一直站在反独裁一方面,历次的反蒋战争,他都参与幕后策划。1929年3月,蒋桂战争发生,唐生智邀请李书城出任唐军总参议,联合阎锡山冯玉祥一同反对蒋介石。5月,蒋、冯战争发生,李书城赴山西说服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反蒋。6月,又赴陕西,劝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反蒋。7月,冯到山西后,遭阎锡山软禁,李书城陪冯玉祥一道“坐监”。1930年,李书城作为冯玉祥的代表与各反蒋力量聚集太原,策划中原大战,并担任国民党反蒋派“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司令部”顾问,参与指挥中原大战。
阎、冯兵败后的1932年1月,李书城以其资望,受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长孙科聘请,为“国难会议”会员。同年夏,应其学生、湖北省主席夏斗寅之邀,回鄂复任建设厅长。同年,蒋介石亲自指挥国民党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正酣之时,李书城因拒不批准修筑从武昌通往蒋介石行营所在地青山的公路,被撤去建设厅长职务,改任民政厅长。不久,又由于反对在湖北实行蒋介石极力推行的保甲连坐制度,被新任省政府主席张群免去民政厅长之职,变成空头省政府委员。

 


李汉俊在日本留学期间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坚决支持

李汉俊是李书城的胞弟,是中共早期的主要领袖。他生于1890年,14岁时,在爱国将领吴禄贞资助下,往日本求学,入东京法国教会学校读书。升入高等学校后,改为清政府官费学生,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在日本,他结识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师生情谊,与日俱增。在河上肇的影响下,李汉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李汉俊学成归来,给李书城带来了十月革命的消息,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救国救民的真理,使得李书城更加坚定了支持胞弟建立共产党的信念。李汉俊对李书城十分尊敬,每次吃饭,兄弟俩都要并排而坐,边吃边谈。从俄国十月革命谈到中国的五四运动,从新文化运动谈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在中华的传播。李汉俊认为,要改变中国国情首先得革命,而要革命就得组织一个政党,于是全身心投入筹建的活动。
李汉俊的心思,得到了李书城的全力支持。李汉俊为开展革命活动,对外往来几乎每天都不断,其中还有白皮肤、高鼻梁的外国人。客人少时在汉俊的房间里,人多时就在楼下的饭厅围着桌子聚会。李书城对此加以保护,叮嘱李汉俊一定小声交谈,不要惊动邻里,惹起外人的注意。汉俊和他的同事们听后都十分感动。李书城还让全家(包括卫士、厨师、管家及妻子、女儿等)全体为会议服务,严守秘密,保卫会议安全,做到事先有所警惕。
李书城以举家之财力支持中共早期组织的活动。他本人戎马半生,为政清廉,没有多少积蓄,因此,全家日常生活量入为出,十分节俭。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早期中共组织活动,李汉俊将自己作为教授的全部收入拿出来后,他的生活及子女抚养的全部用度都是由李书城供给的。为节省开支,李书城把三益里的大房子换成小一些的贝勒路树德里106号(即现在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馆址),家中陈设也极其简单,除几件必备桌椅、床櫈外,甚至连洗脸架都没有。
李汉俊从日本回国之初,在上海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筹备的活动,还得到了李书城的前妻甘世瑜在经济上的资助。李书城的夫人甘世瑜是清末进士、著名地方史志专家甘鹏云之女。为资助李汉俊早期建党活动,她不惜变卖家中自藏书画作品,换作革命活动经费。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落幕の蕜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李书城(1882—1965),湖北省潜江市袁桥村人。23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筹备和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他在武昌与黄兴并肩战斗,后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护法等战争。1921年前后,他支持和帮助胞弟李汉俊在上海发起建党,中共“一大”在他家中召开。抗战期间,他积极拥护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做了许多上层人士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投入反蒋斗争,为全国解放奔走呼号,他支持和掩护共产党人进入武汉,恢复和重建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开展对敌斗争,称得上是解放武汉的功臣。

中文名
李书城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省潜江市
出生日期
1882年6月24日
逝世日期
1965年8月23日
职    业
政治家,军事家
毕业院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主要成就
参与创建中国同盟会 
发起建立 
解放武汉 
第一任农业部部长
兄    弟
李汉俊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