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慧远唯师从道安,引佛典以外的书籍来比附说明佛理,巧驳道桓的“心无”义

作者:慧远

 

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师从道安,引佛典以外的书籍来比附说明佛理
慧远本姓贾,出身于仕宦家庭。他从小喜好读书,十三岁时即随其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读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载,他“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致使当时的宿儒贤达,莫不叹服他学识渊博。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慧远二十一岁。当时,他仍志在儒学,而政治动乱的东晋社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久怀隐居之愿。他打算远渡江东,就学隐居豫章(今江西南昌)的范宣子。范宣子雅好经术而拒绝作官,名重大江南北。可是这时正值石赵统治集团在石虎杀后内部矛盾激化,互相残杀,东晋又连年北伐,中原再度陷入极大混乱,南路阻塞,使慧远不能如愿南下。当时,佛图的大弟子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宣传佛法。慧远听说后,便携同弟弟慧持前往恒山,拜师求救。上山后,他听道安讲了《般若经》,“豁然而悟”,叹息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高僧传·释慧远传》)于是毅然与弟弟投簪落发,开始了佛教僧侣的生活。
在道安的弟子中,慧远“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他贫旅无资,连衣服也常常缺乏,可是始终坚持不懈,夜以继日,刻苦学习,精心思考。道安见他聪明勤奋,对佛教义理领会得非常深刻,常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把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希望,寄托在慧远身上。慧远师事道安仅三年,由于勤奋钻研,学业优异,便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讲解《般若经》。般若学所宣扬的“实相”,即所谓超时空的本体,听众往往感到很难理解。有一次,一个听众对道安阐发佛法的论著《实相义》提出质疑,慧远援引《庄子》义作类比来解释实相,使听众很快明了。从此之后,道安唯独允许慧远不废俗书,可以引佛典以外的书籍来比附说明佛理。
慧远同竺法汰弟子巧驳道桓的“心无”义
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慕容氏侵扰河南,慧远随道安避难到了湖北襄阳。当时,名僧道恒在荆州一带宣扬般若学的“心无”义,影响颇大。“心无”义主张排除外界万物对心的干扰,没有否认外界万物的存在。这在般若学其他流派看来,是对唯物主义的让步,所以引起佛教界群起而攻之。慧远奉道安之命前往慰问正在患病的竺法汰。竺法汰这时指使一个弟子去跟道恒辩难。慧远去后,也就席向道恒攻难。据《高僧传·卷五·竺法汰传》载:
慧远就席,攻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尘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此而息。
“不疾而速”,语出《易·系辞》。“杼柚”,是织布机部件,杼即梭子,柚即轴子,引申为反复思考的意思。“心无”义主张心体“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所以慧远反驳说,既然“心无”能“不疾而速”,又何必苦费思索!慧远巧妙地援引《周易》驳斥道恒,使道恒一时无言以对。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旧忆如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慧远简介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中国东晋时人,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宁武附近),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慧远引老庄义为连类以解说佛经《高僧传》,及以道家道体的永常不减,来诠释法性。

中文名
慧远大师
别    名
慧远、远公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山西宁武
出生日期
公元334年
逝世日期
公元416年
职    业
高僧、法师
信    仰
佛教
主要成就
净土宗初祖
代表作品
《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