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浩
殷浩因北伐失败被贬流放,无半句怨言,依旧能废谈咏诗直到过世
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温上表列举殷浩的罪行,逼不得已,于是将殷浩废为平民,并将他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殷浩年少时与桓温齐名,而两人却暗中争强斗胜。
桓温曾经问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与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让我在你我之间选择的话,我宁愿做我自己。”桓温以豪杰自许,经常轻视殷浩,殷浩丝毫不惧怕桓温。到殷浩废为平民后,桓温对别人说:“年幼时,我与殷浩共骑竹马,我抛弃离开,殷浩就上前拣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温又对郗超说:“殷浩品格高洁,能言会道,假使让他担任尚书令和仆射,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
殷浩虽然被罢黜流放,但没有说过半句无怨言,神情坦然,一切听天由命,依旧不废谈道咏诗,即使自家亲人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被流放的悲伤。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大字而已。殷浩的外甥韩伯,素来受到殷浩的赏识和喜欢,他随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后回京,殷浩送到水边,吟咏曹颜远的诗道:“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吟罢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泪下。后来桓温打算让殷浩担任尚书令,派人送信给殷浩,殷浩欣然答应。摊开纸张准备写回信,但殷浩太重视这封信,为避免其中有错误而摊开纸张又闭合,再开再合,如此往复几十次,最终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温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
殷浩死后改葬,朝廷诏令追复原官
后来将改葬殷浩时,殷浩原来的属吏顾悦之上疏为他辩冤说:“原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沉厚纯良,学识博大,风韵高雅,声望盖过当时之人。两度任职,肃清万里,功勋昭著,圣朝敬佩嘉赏,于是授以北伐中原将帅之任。帅旗竖立后,出镇寿阳,驱逐豺狼,剪除荆棘,网罗人才,开荒屯田,饱经风雨,与奴仆一样勤苦。仰仗皇威,群丑改过,进军河、洛,修复陵墓。不测的事变突然发生,功亏一篑,忠诚的心愿因此而破灭。遭废黜之后,自处于荒凉僻远之处,终身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可谓克己复礼,窘困而无怨的人。探究殷浩所犯的罪过,也是失败中的常事,不应当是长时间谴责的罪行。论其名德之高,论其悔过自责之诚,怎么能不加体恤,而使他受如此冤屈呢?现在墓地已成,墓道已开,悬棺而葬,礼仪与平民相同,有横死之名,没有伸冤之期,感叹前世三良,老天不公正。若是颁发明诏,表扬善者,尊崇恢复他的原官,昭明久远的暗昧,那么国家就有威恩兼济的美誉,如果死者可以复生也没有遗憾。”顾悦之疏议奏上后,朝廷诏令追复殷浩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