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桓谭
桓谭曾向班嗣借书被拒绝,后便藏书,建藏书室,称为“桓君山藏书室”。
相传他早年他曾向班嗣借书时,被班嗣拒绝,并说绝不把书借给不懂庄子教义的儒生。遂留心刻意蓄书。专辟有藏书室,后称为“桓君山藏书室”,在今安徽淮北市相山。1975年由安徽大学中文系等单位在相山南麓,发掘出明崇祯时所立的“桓君山藏书处”石碑。清人王岩写有《过桓君山藏书处》诗,诗称:“当年石室虽云古,此日风流犹可睹。图书插架犹连云,翰墨淋漓尚如雨。”
桓谭(公元前40年- 公元32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生活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曾在农民起义的更始政权中担任过太中大夫。他好音乐,善鼓瑟,遍习五经,精天文,主张浑天说。因宗弘荐拜议郎给事中。桓谭的主要著作《新论》早已失散,现在见到的本子是后人辑录的。
桓谭批判迷信谶记、灾异迷信和神仙方术迷信,后杨雄、贾逵受其影响,都曾反对谶记迷信。
桓谭明确指出,谶记纬书是 奇怪虚诞之事 ,并非 仁义正道 ,应该而且必须抛弃。他指出,谶纬预言虽然也有偶然巧合的时候,但完全不足凭信。他说,王莽崇信谶纬,临死时还抱着他的符命不放,但这并不能挽救他灭亡的命运。王莽的失败,是由于 为政不善,见叛天下 ,并非什么天意。所以,在桓谭看来,唯一 有益于政道者,是合人心而得事理 (《后汉书·桓谭传》),从这种观点出发,桓谭反对一切的灾异迷信,他说 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 (《新论·谴非》)也就是说,灾异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并没有什么奇怪。他批判当时的儒学信徒把灾异当作上天的谴告,认为这是很荒唐的。他认为连孔子都讲不清楚天道性命 ,后世的浅儒怎么会知道呢·因此桓谭公开对刘秀说自己不读谶,对谶纬表示轻蔑。刘秀非常恼怒,说桓谭 非圣无法 ,要杀他的头。结果桓谭被贬为六安郡丞,在赴任途中病卒。
桓谭还反对方术士所宣扬的通过服 不死之药 ,达到 长生不老 、 羽化成仙 的神仙思想,桓谭认为, 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而欲变异其性,求为异道,惑之不解者也。 (《新论·形神》)他把人的生死现象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这对秦皇、汉武以来,方士之流所宣扬的长生不老 是有力的批判。
神仙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是认为精神可以脱离形体而存在,精神对形体起决定性作用,如果 养神保真 ,就可以长生不死。桓谭认为,精神是依赖于形体的,形体对精神起决定性作用。他用蜡烛和烛火的关系来说明形体和精神的关系,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 (《形神》),脱离形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
桓谭的思想直接受到杨雄的影响,在其著作中,桓谭曾多次高度赞扬杨雄及其《法言》和《太玄》,甚至把杨雄比作孔子,《汉书·杨雄传》记载桓谭评论杨雄说: 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好者尚以为过于五经。……今杨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杨子之书 指的就是《法言》,可见他对杨雄和《法言》的推崇。
当时,除了杨雄、桓谭外,就连在斗争中动摇不定、比较温和的贾逵,也曾历数谶纬之说的弊端。这说明了思想界反对谶纬之说的广泛性。这种反对谶纬迷信的思想斗争,对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桓谭,他所阐发的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并对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有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