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申包胥立下“兴楚”的誓言,为此而奔波于秦,完成兴楚大任后不接受封赏而离开30年,在国家需要之时又立即出现

作者:申包胥

 

申包胥践行了“兴楚”的誓言,几经艰难终复兴楚国,为此楚王给予嘉赏,但是申包胥“逃赏”了
楚国历经艰难,终于成功复兴,申包胥也践行了“兴楚”的誓言,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但是申包胥却不认为自己的作为有什么了不起,辞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为诸?”(《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一方面表明,自己的作为都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吾尤子旗”(子旗帮助楚平王登上王位,被任为令尹,次年,与人勾结,贪求无厌,被楚平王杀死。),通过表明自己痛恨子旗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
据说楚昭王想以命令的方式让申包胥节士,但是申包胥“遂逃赏。”(《左传·定公五年》)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闾曰“忠臣之门”。
对于申包胥的逃赏,《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吴师楚昭王返国》予以加工解释:“(申包胥谓其妻曰)吾始为朋友之义,不泄子胥之谋,使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而冒功,吾实耻之!”其实是以当时的观念去理解申包胥的作为,没有把握好申包胥的形象。在申包胥那个时代,复仇之风是很盛行的,而且是很受赞扬的,但是忠义观念却有所欠缺,才会有那么多人才为他国效力,并且因为国君而仇怨自己所出生的诸侯国的事情也常见,申包胥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申公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对楚国复仇的故事。申包胥“不泄子胥之谋”在那时看来是值得称赞的“义举”,不能说申包胥是为“小义”而误“大义”。

申包胥逃赏三十年后出使越国,坚定了越王勾践伐吴的决心,实现了楚国对吴国的报仇
申包胥虽然“逃赏”,但是没有忘记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在“逃赏”近三十年之后(《左传》载申包胥“逃赏”的时间是鲁定公五年即西元前505年,而《吴越春秋》所载申包胥出使越国的时间是勾践二十一年即西元前476年。)出使越国,坚定勾践伐吴决心并教句践以“智、仁、勇”三策。
申包胥先是以激将法,分析吴国正盛,试探越王句践伐吴的决心,再问句践何以战,最后点出“智、仁、勇”三策,可见,申包胥是一位眼光深远、善于剖析利害的战略家。
申包胥对勾践的教诲,对于勾践灭吴有较大的帮助,《国语·吴语》随后载句践言“吾问于王孙包胥,既命孤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申包胥实现了楚国对吴国的报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只有香如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华夏族,湖北省监利县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中文名
申包胥
别    名
勃苏、王孙包胥、棼冒勃苏
国    籍
中国(东周楚国)
出生地
荆州监利
职    业
楚国大夫
主要成就
向秦国借兵复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