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包胥
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对楚国进行轮番攻击,吴军进入郢都后为非作歹,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伍子胥辗转奔波,最终来到了吴国,为公子光重用,并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并献“扰楚疲楚”之计,对楚国进行轮番攻击。
而这个时候,楚国令尹子常为政,虽然诛杀了费无极,但是“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国语·楚语下》),对外又欺凌小国,使楚国陷于孤立被动。
昭王十年(西元前506年)因子常的贪婪而羞辱唐、蔡两国国君,吴国趁机联合两国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孙武等为将,连战连胜,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
吴军进入郢都后,大肆抢掠。《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榖梁传·定公四年》载“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可见,吴军进入郢都后为非作歹,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伍子胥在郢都,也为了泄愤对已故楚平王“鞭尸”(对此史载不一,或言鞭尸、或言鞭墓)。
申包胥劝解伍子胥,虽理解他想报仇但其行为过激是不正确的,但伍子胥 没有听从,申包胥只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兴楚”的誓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虽然“亡于山中”,但是还是派人劝诫伍子胥。《史记·伍子胥列传》载:“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申包胥对伍子胥的劝诫,一方面表示了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理解,但是对于伍子胥“鞭尸”的过激行为表示惋惜(这样的行为只能泄愤,引起楚国人民的不满),同时希望伍子胥能够有所收敛,但是伍子胥却仍然一意孤行。
申包胥对伍子胥劝诫不成,只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兴楚”的誓言。《战国策·楚策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载:“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嬴粮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