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包胥
申包胥先与吴兵交战,后秦军再战,且吴军的侵略行为与暴行,激起了了楚国上下的同仇敌忾,楚国成功复兴
成功的搬来秦国的援军后,申包胥身先士卒与吴军交战。《左传·定公五年》载“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概于沂。”
这时越国也从吴国的后方袭击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阖闾)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吴军连续遭遇失败,引发了内讧,“阖闾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史记·吴太伯世家》)
而更为重要的是,吴军的侵略行为与暴行,激起了了楚国上下的同仇敌忾。《榖梁传·定公四年》云:“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也载:“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
在如此形势下,吴军不得不退出楚国,楚国成功复兴。
楚国复兴不仅是申包胥请来援兵的作用,更是楚国人上上下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
应该说,楚国复兴的根本原因是楚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子西等集结溃散军民舍身再战,左司马戍宁死不屈,以及楚昭王逃亡途中,军民保护代死的场面,无一不闪烁着楚国军民恋乡爱国尊君的思想光辉。
不过,申包胥请来秦国援军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以楚国的国力,吴国是难以吞并的,但是楚国若单凭自己之力,也难以那么快将吴军赶出国境,而申包胥请来秦国援军,身先士卒初战告捷,进而迫使吴国内乱,楚国得以迅速将吴军赶出国境,成功复兴。楚国复兴之后,很快就从失败的创伤中走出来,楚昭王二十年灭顿、灭胡,楚惠王十年灭陈、四十二年灭蔡、四十四年灭杞、“东侵,广地至泗上”,(《史记·楚世家》)依然保持了第一流强国的地位,进入战国后也是“战国七雄”中最有实力的国家之一。申包胥在伍子胥出奔的时候表示“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在楚国真的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申包胥又以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这一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