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白毓昆大为赞赏英雄豪杰们可歌可泣的义举,同盟会成立后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后加入同盟会

作者:白毓昆

 

白毓昆祖父、父亲均为教师,为当地学界名流,喜欢听父亲讲英雄救国、为民除害的掌故
白毓昆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书香门第。祖父、父亲均执教鞭,为当地学界名流。受优良家风家教的熏陶,白毓昆自幼刻苦读书,聪颖过人,未满10岁,即能作文。他还常听父辈讲故事,多是些中国历史上英雄救国、为民除害的掌故。白毓昆经常听得手舞足蹈,如身临其境,时不时能以己意立论,大为赞赏英雄豪杰们可歌可泣的义举。

在家乡读完私塾后,18岁的白毓昆因学使推荐,被选拔到时值江苏学政王先谦主持的江阴南菁书院读书。两年之后,即1899年5月,白毓昆又来到上海,考入了当时远近闻名、口碑极佳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当时,南洋公学师范院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声名卓著,前来应试者成百上千。第一期招生时,应试者百余人,录取仅40人。白毓昆为第二期师范院学生,同学中人才济济,章宗元、沈庆鸿、张相文、钮永建、吴稚晖等等,许多人日后都成为中国历史上政界、商界、学界的风云人物。
就读期间,师范院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白毓昆拓宽了视野,在学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自然世界和历史社会的认识更为成熟。在南洋公学,他对周围事物每有独到的见解,常语出不凡,文赋惊人,被誉为学友中的“江南才子”。他常常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狂妄,夙愿效仿陈胜、吴广张良韩信等英豪,干出一番救国救民的事业;他常与学友们一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曾手书对联一副,“常将白眼观天下,岂肯轻心论古人”。
白毓昆在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时,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后加入同盟会
1900年,白毓昆离开南洋公学,先是受聘于上海私立澄衷学校,任舆地课教员。此时正值西方列强对华殖民的野心达到极致,八国联军公然侵占京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完全沦为列强“以华治华”的傀儡。另一方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此时逐渐壮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白毓昆受其影响,经常与同盟会成员往来接触,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正式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n1不懂我比你更难过”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白毓昆(1868.4.17 - 1912.1.7),辛亥革命烈士,字雅雨,号铣玉,江苏南通人。生于江苏南通小保家巷。1899年5月,考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前身)师范院学习并任外院教习。离校后,相继任教于上海澄衷学校、北洋女子师范、北洋法政学堂等。1900年前后加入同盟会,受命在天津成立“红十字会”、“共和会”等革命团体。1911年12月31日,亲赴滦州(今河北省滦县)组织起义,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任参谋长。1912年1月5日,起义失败,他被清廷通永镇总兵王怀庆俘获,7日,被杀害于通州古冶。

 

中文名
白毓昆
别    名
字雅雨,号铣玉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
1868年4月17日
逝世日期
1912年1月7日
毕业院校
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