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佩孚
吴佩孚原是追随冯国璋的“和平统一”,但实际上跟着曹锟是段琪瑞“武力统一”的主力
吴佩孚原是追随冯国璋的“和平统一”,但实际上跟着曹锟是段琪瑞“武力统一”的主力。民国七年(1918年),正当“武力统一”和“和平统一”的焦灼状态,段祺瑞将他辛苦打下的湖南,拱手送给了嫡系的张敬尧,吴佩孚一怒之下退出衡阳,打起了“和平统一”的旗号。吴氏“罢战主和”,“自是北方每一政治问题发生,必为吴左右,中间倒张敬尧,击败安福系,赶走王占元,击破奉军,左驰右突,靡不如志” 。然而到了民国十二年(1923年),直系业已独揽大权,吴佩孚却又步了段祺瑞的后尘,开始了武力统一的道路,这下成了众矢之的。
但是吴佩孚最大的政治失误便是对曹锟的愚忠。吴氏受曹锟的信任和提拔,“盖北人对长官之忠,非发生于公的意识,全基于私的情感,服从之外,更有报恩的观念。”所以尽管津洛分歧已久,吴氏亦有独领一系的能力,但吴氏始终未有取而代之之心,维护着曹锟的地位。曹锟贿选丑闻一出,直系众叛亲离,吴佩孚对此怒发冲冠,但还是从洛阳赶回北京,戎装上阵。
吴佩孚在五四运动中的行为深得国人的赞许,认为他是一个富有胆略的爱国军人
民国八年(1919年),全国爆发了反对“巴黎和约”的五四爱国运动。面对民族危亡,皖系力主签约,直系坚决反对,奉系则乐得坐山观虎斗。吴佩孚直接通电大总统徐世昌:“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果签字,直不啻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并表示“卫国是军人天职,与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背城借一。如国家急难有用,愿率部作政府后盾,备效前驱”。当北洋政府对爱国学生进行大肆逮捕时,他认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之时,这些学生不顾自己的生命,为国家、民族前仆后继,“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让大总统释放学生,否则众怒难犯。吴佩孚在五四运动中的行为深得国人的赞许,认为他是一个富有胆略的爱国军人。
直奉战争期间,故宫三大殿幸免一劫而言不能不说吴佩孚还是利用了他的影响力的
直奉战争期间,故宫三大殿幸免一劫而言不能不说吴佩孚还是利用了他的影响力的。民国十二年(1923年),北京政府为解决国会会场狭小问题,决定拆掉三大殿改建为西式议院。吴佩孚听闻后,立即给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发了电报:“据云,百国宫殿,精美则有之,无有能比三殿之雄壮者。此不止中国之奇迹,实大地百国之瑰宝。若果拆毁,则中国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即亦不计,亦何忍以数百年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维一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辛盼祷之至。”各报刊争相登载吴氏通电,举国上下坚决拥护,故宫二三大殿得以保护。就连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为打破孤立状态,基于自身的利益,在对华政策上也企图首先联合握有重兵、正在崛起的直系实权人物吴佩孚,而非执著于中国革命事业,但手无兵权被他们称为“梦想家”的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