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4年春节,央视以家风家规为访谈题目,可以归为家庭价值重建的努力。在此之前,宗祠、祭祖活动,已经被作为了旅游资源。这也是一个时期以来征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的工程的一部分。无论有效与否,由笔者的角度,均可读作为家族宗族正名。上述活动与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自然有关,尽管在乡村社会遭受结构性破坏的条件下,家庭家族、邻里乡党,普遍伦理状况与伦理意识的改变已不可逆转。宗族所依托的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势必引发伦理关系的重构。这一方面的传统文化在何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修复、文化重建的资源,仍然是一个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公私道德的重建,或许都颊仰赖更为多元的资源吧。 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人伦之变,不宜简单地归因于文革。传统社会内部本来就有导致自身瓦解的因素。但近代以来对宗法秩序的大举破坏,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由五四发起,由接下来的革命持续推进的摧毁宗法制的努力,在20世纪末期伦理堤防溃决之时,使人品出了一味酸涩。农村较之城市,崩解更来得剧烈。也因文明程度低下,文化保守,一旦堤防溃决,即一泄无余。较之环境的破坏伦理破坏毋宁说更为触目惊心,堪称一大变局。尽管家庭伦理在乡土中国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乡村基层政权被宗族势力把持,是不无普遍性的事实,人们却也注意到,某些保留着宗法制残余的地方,减缓了上述崩坍的娃。家庭成员中相互的责任感尚在,家庭伦理尚能艰难地维持,且构成了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 即使如此,重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宜慎之又慎。在那次运动中,批判者对于宗法、家族之于个人的桎梏,往往有切肤之痛;对于其曼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功能,则不暇考量;对于摧毁、破坏的后果,更逆料未厦。至于集体组织部分地取代了家庭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值得仔细梳理。我不认可修复伦理,而是将修复宗法作为选项。在我看来,宗法家族呈现出的正面意史,缘于以革命的名义对人与人关系的破坏,修复之道却未必应当是逆向而行。 据宗族史家的说法,从性质上看,宗族经历了从贵族组织向民间组织转化的过程;从功能看,宗族经历了以政治功能为主到以社会功能为主的过程(周大鸣等《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考虑到中国家族与政权曾经的同构关系,宗族政治功能(即使有限)的恢复,对于中国的乡村发展,未见得是福音。由此,出于功利考量泛泛地表彰传统文化,其弊亦然。更有意义的,是面对社会尤其乡村的现状,据此寻求改善之道,而非架空而论,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乡约族规等等的重启。 (节选自赵国《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余论之二》,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央视以家风~家规为访谈题目,宗祠、祭祖活动被作为旅游资源,这都与国学热持续升温有关。 B.宗族是乡村社会的依托,在其遭受结构性破坏的情况下,普遍伦理状况与伦理意识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伦理关系也肯定会被重构。 C.在今天的中国,重建公私道德需要更为多元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依赖传统文化资源去修复社会,重建文化。 D.因为文明程度低下,文化保守,农村较之城市,伦理堤防溃决来得更剧烈,伦理破坏比环境破坏更触目惊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家庭伦理在乡土中国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乡村基层政权被宗族势力把持,是有些普遍性的,这是宗族政治功能的一种体现。 B.在保留着宗法制残余的地方,伦理破坏的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应该重新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 C.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批判者们自有其局限性,他们往往对宗法、家族制度有切肤之痛,但忽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功能及破坏的后果。 D.作者引用宗族史家的观点,旨在说明宗族发展自有其规律牲,想当然地违背这种规律来逆向修复伦理和宗族制度不一定行得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家庭价值重建作出的努力,属于征用传统文化资源以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的工程的一部分,这也是作者在为家族宗族正名。 B.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人伦之变,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文革等外因促进,也有传统社会内部导致自身瓦解的因素在推动。 C.即使是有限地恢复宗族的政治功能,对中国的乡村发展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此,不应出于功利考量来泛泛地表彰传统文化。 D.整顿世风,重建公共价值观,不应脱离实际,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乡约族规等等的重启,而是要根据社会尤其乡村的现状来寻求改善的方法。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B(原文有宗族所依托的乡村社会,所以应为乡村社会是宗族的依托。) 2.B(第三段首句即使如此,重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宗法、宗族制度的冲击,宜慎之又慎。) 3.A(原文为由笔者的角度,均可读作为家族宗族正名,并非作者在为家族宗族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