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而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⑥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十年浩劫中,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訇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1.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惧怕指北方人对南方湿漉漉生活环境的不适应。(1分)作用:欲扬先抑,与后文作者对姑苏之水的赞美形成反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解析:文章的前三节文字,主要写异乡人(北方人)对水乡的不适应,环境是湿漉漉的,被水包围着。这样写主要是和第四节以后异乡人对于南方水乡的好处形成对比。第五节文字上有明显的交代。显然,这样的写法也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欲扬先抑。激起阅读兴趣是很平常的答案,也容易得出。
【思路点拨】语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①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②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③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12.第五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和繁盛;②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③浸润出姑苏人温柔、脱俗的气质;④ 带来了 姑苏人灿烂与张扬、执倔刚韧的的精神世界;⑤造化出了评弹昆曲、文人墨客等灿烂的吴文化、吴文明(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共4分) 解析:本题设题的范围十分清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不可越境答题。规定范围就是第五节以下的文字,把6、7、8、9节进行概括,进行整合的范围。6节讲的是南方水乡物质上的葱茏和繁盛,性格和形象上的温柔和脱俗,7节讲的是南方水乡 灿烂的古文化,8、10节讲的是南方水乡人的灵气、灿烂和张扬的个性,9节则是从侧面衬托南方水乡人柔且刚的性格和内在气质。
【思路点拨】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可从词语所在的句子所处的位置来理解词义。理解词义,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不离开包容这个词语的语境。比如一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其意义往往是隐含的,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离不开语境。二可从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是由词的运用环境所决定,因此最应注意的运用场合、对象等因素,以此断定词语的褒贬色彩。三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理解词义。有时作者在表达某种意思时常常不是直接用某个具有鲜明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而是借助于某种修辞手段。由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这些词语就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含意义。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含意义。
1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答:
(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运用比喻,(1分)形象生动,暗示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1分)(2)运用比喻(借喻)(1分),具体可见,说明姑苏水具有两种鲜明特点:碧螺春喻指姑苏水的温柔,三白酒喻指姑苏水的执倔与刚韧(1分)。 解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而华美,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语言也更加耐人咀嚼。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根据这些判断进一步作出不同的处理,对于比喻句,只要把喻体换成本体,再进行整理就行。如,像一本古书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河苏州,再进行整合。
。)临时意义(【思路点拨】所谓句子的含意,它包括三层意义: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言外之意(③句外意义
14.举例简析文章有哪些写作技巧?(4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欲扬先抑。文章歌颂姑苏水、姑苏人和姑苏文化,是扬,但在开头却说对江南水有些惧怕,是抑,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对比。开头将南北不同的秋景对比,突出姑苏的妩媚。③拟人。文章赋予姑苏水人的气质和精神,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④借物抒情。借水赞美姑苏人及其创造的文化。(答对3点即可得4分) 解析:整体上看,几种手法都不是很难的,前两种比较容易,后面的拟人似乎比较隐蔽,其实也是很清楚的: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还有其他地方都有这样的表达,其实,只要经常看散文的同学都知道,写某个地方,一定涉及到拟人的手法,因为拟人手法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也能表现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思路点拨】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就是明晰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鉴赏的重点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
15.水滋养了姑苏的风物人情,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孕育了姑苏独特的文化属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认识。(5分)
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解析】同意这种说法,(1分)一个地方的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所需的生存条件,而且也滋养出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情趣,并且孕育着本地人的体形、心理、性格、气质和精神,以及特定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乃至于社会的风气、民俗和习惯。譬如:外形上,北方人身材高大,身体壮实;南方人身材矮小,身体瘦小;饮食上,北方人以面食和肉类为主,口味重,南方人以米和薯类为主,口味淡;性格上,北方人爽朗耿直,爱憎分明,南方人则比较含蓄委婉;生活方式、文化喜好等等(2分)(道理说明和举例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开放题表面上是开放,其实暗含机关,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得分。有些同学脱离文本,漫天乱吹,最终一塌糊涂,逻辑不严,层次不清,证据不足,观点不正。最稳妥的方法是吃准作者的态度。如果可以提出自己观点和见解,也要想文章中作者支撑观点的证据,并据此列出自己的证据。
【思路点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