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拟古九首(其九)》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4分)桑树象征晋国。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作品鉴赏】
《拟古九首(其九)》通过描写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寒衣无着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尽无奈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桑树象征晋国。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