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夏日过郑七山斋》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夏日过郑七山斋
作者:杜审言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1、尾联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4分)
答:迟字用得好。(1分)迟字既写出了诗人对郑七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与主人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时虽晚而不愿回。(2分)这一迟字的运用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1分)
 

2、颔联描绘山斋内外景色,情景交融。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 薜萝山径入写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1分)荷芰水亭开写出进入山斋后的景象:水亭周围的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清丽的花朵。(1分)从狭窄山路中穿行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写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2分)此联看似纯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夏日山斋的喜爱之情。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们都有喜爱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别墅来。薜荔女萝伸八山上的的小径,荷花菱花开在水亭的周围。日尤散发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车马拘束着迟疑不进。
 注释
①过:访,探望。郑七:杜审言的好友。山斋:山中别墅。
②樽(zūn)中好(hào):喜爱杯中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③言:句首助词,无义,凑足音节。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代有一个叫郑璞的人,家住谷口,躬耕垄亩,避世隐居,恬淡静默。成帝之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他出山,他也不屈就。当时人们佩服他的清高,名振京师。杜审言因友人姓郑,就以谷口借指友人的山斋,用郑璞的清高,比喻友人的高洁。
④薜(bì):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莲、木馒头,茎蔓生,花小,果实形似莲房。萝:女萝:地衣类植物,即松萝,常寄生松树上,丝状,蔓延下垂。晋后多以薜萝指隐士的服装。此用以赞美郑七归隐之志。
⑤芰(jì):菱角,两角者为菱,四角者为芰。屈原《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后用芰荷指隐者的服装,比喻生活高洁。此用其意,赞赏友人。
⑥日气:日光散发的热气。
⑦洛阳:唐代东都。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此指时近傍晚。
⑧系(xì):拴缚。迟回:迟疑,徘徊。
【作品鉴赏】
《夏日过郑七山斋》杜审言任洛阳县丞时,到洛阳近郊郑七山斋访问时所作,郑七当时一位隐者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平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图。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平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
《夏日过郑七山斋》杜审言描绘山斋的优美风光,表现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
诗人来之前,刚下过雨(“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名家评价】
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八二《杜必简诗集序》:今观必简之诗,若“牵风紫蔓长”,即(杜甫)“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句也……若“云阴送晚雷”,即“(雷声)忽送千峰雨”之句也;……予不知祖孙之相似,其有意乎,抑亦偶然乎?至如“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如“日气抱残虹”,……皆佳句也。三世之后,莫之与京也宜哉。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三:初唐五言律,杜如“共有樽中好”,“交趾殊风候”,……体就浑圆,语就活泼,乃渐入化境矣。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晚唐即极雕琢,必不能及初唐之体物。如“日气含残雨”,尽贾岛推敲,何曾道得?三四工妙,尤在“日气含残雨”之上。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录馀绪论》:律诗中二联全写景者,较之一景一情,格力稍逊;然亦必有层次变化,不得一例,致蹈重复之弊。……若杜必简之“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常盱眙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俱以叙事之笔行之;下联“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皆就当时所值之景写之,自不犯复,则又一法也。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八:自来咏雷电诗,皆壮伟有馀,轻婉不足,未免狰狞可畏。惟陶公“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杜审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李义山“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最耐讽玩。
清·易孺《杜审言集跋》:其馀气韵胎息,恍若含符者,开篇皆然。而弥以《夏日过郑七山斋》一章之足以为(杜甫)“落日放船好”一诗之祖范也。

作者简介

杜审言
杜审言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官修文馆直学士。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