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雨夜闻箫》和《听雨》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雨夜闻箫
作者:叶小鸾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原文】听雨
作者: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3分)
(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1分)
(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1分)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作品鉴赏】
《雨夜闻箫》通过抒写作者不知何处飘来箫声,表现了无尽的思念亲人苦衷
作者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屏风围坐鬓毵毵,
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
忽听春雨忆江南。

 

【作品鉴赏】

《听雨》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作者简介

叶小鸾
叶小鸾叶小鸾(1616~1632)明末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虞集
虞集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