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其一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其二
老读文收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
行林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
其三
水晶宫殿玉花零,点缀空槐卧素屏。
特敕下帘延墨客,不因风雪废谈经。
其四
强记师承道古先,无穷新意出陈编。
一言有补天颜动,全胜三军贺凯还。
(1)《西楼》开头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雨前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两首诗中卧看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分别从视觉(景象)与听觉(声音)两个角度(1分)描写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潮头如云,去而复回,是从视觉描写海浪的气势;北风呼啸,振耳欲聋,惊涛拍岸,电闪雷鸣,是从听觉描写风声与雷声的磅礴。(1分)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海上风雨图,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1分)
(2)《西楼》中的卧看写出了诗人在风起云涌、北风呼啸、惊涛拍岸、电闪雷鸣的时刻,从容(淡定、随意、处变不惊、安祥、镇定)地(躺)在室中观赏窗外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1分)表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或表现了诗人豪放潇洒、雍容大度的气度。意思对即可)(1分)。
《绝句》中的卧看写诗人悠闲(闲适、宁静、清静等均可)(躺)在室中地观赏雨后雨后清新明丽的山中景色(或峰峦叠翠,碧空如洗,万物清新的景色),(1分)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或:清闲自在,旷达自乐:洒脱自在,平和达观。意思对即可,1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注释
⑴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
【作品鉴赏】
《西楼》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比曾巩稍后的苏轼,写过很多首暴雨诗,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以奇特的语句具体描写暴风雨飘骤迅猛的场面,令人震撼。曾巩这首诗虽然没用什么气势雄壮的语言来造成直观的形象,同样表现了暴风雨的壮观,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西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西楼》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曾巩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名,宋惠洪《冷斋夜话》曾记有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他“短于韵语”。但平心而论,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