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吏道》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原文】吏道
作者: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①建官,厥②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③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天下阴受其赐 阴:暗中

B.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 缘:依靠

C.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 治:治理

D.盗贼害民,随起随仆 仆:倒地(引申为惩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吏道黑暗的一组是(3分)

①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 ②为吏者常出不得已

③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④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君需要官吏共同管理国家,远古时期的唐尧和虞舜离百姓很近,所以他们建立官制,只需少数官吏,这是有据可查的。

B.后世之君害怕天下人作乱,对百姓严加防范,禁令非常周详,所以他们任用的大小官吏数量特别巨大,使百姓深受其害。

C.那些宣称要治理百姓的官吏,实际上是虎狼毒蛇般的恶人,比盗贼的祸害更加严重,他们搜刮百姓财物,耗尽百姓气力。

D.作者认为,干脆废除官署,撤销县令等所有的官吏,让百姓自治,这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比官吏治理好多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3分)

译文: ?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

译文: 。

(3)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3分)

译文: ?

5.请用斜线(\)给本文结尾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治:安定。厌治思乱,是并列结构的短语,由此结构可推出治与乱意义相反,是形容词安定,而不是动词治理。利用短语的构成方式推断词义,是解释词语的一个重要技巧。本题难点是对B项缘的理解。根据前面句子的意思,官大的食邑数万,官小的虽无禄养,可以推断出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的意思发生转折,说的是小官虽然无禄养,但照样能依靠官职吃饱饭,由此进一步推断这个句子是宾语省略句,缘是动词依靠,宾语官职省略了。这样,全句的意思豁然贯通。

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②说的是上古之世的情况,那时吏道不黑暗。

⑤说的是天生百姓,是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这三项与吏道黑暗无关。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该项错误有二:一是唯一途径有误,作者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首先是寻求有才学且道德高尚的人,任用他们,其次才是废除官署,撤销官吏;二是比官吏治理好多了,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比任用有才德的人好多了,作者对官吏治理是全盘否定的,没有可比性。

4.(1)(这就像)领着虎狼来放牧羊和猪,却希望羊猪繁衍生长,怎么能够实现呢?

(2)百姓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危难,是由于(官吏)使他们耗尽了力气。

(3)难道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毒蛇一起都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除注意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句子省略的成分,三个句子省略成分较多,要适当增补,使句意通畅。(1)关键词:率(领着、带着),豕(猪),蕃息(繁衍生长)。省略成分:该句是比喻,首先在句前补上这就像,与前文自然衔接。(2)关键词:人(百姓)、乱(造反作乱)、由(由于)、竭(使动用法,使耗尽)。省略成分:两个由后补出官吏。(3)关键词:蛇虺(毒蛇),均(都、一起)。省略成分:使后补出省略的宾语官吏。

5.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给较浅显的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一要注意标志词,也一般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二要注意并列关系的句子,如废有司与去县令,中间必然断开。抓住这两处,根据句子大意即可对其他三处断句。

 

翻译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读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刊不同,但都属于官员。
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
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压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限。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
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作品鉴赏】
《吏道》通过抒写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及民众的无限怜悯之情

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滋生繁衍。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是禁制不得不详,取民愈广,害民愈深,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 “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作者简介

邓牧
邓牧邓牧(1246-1306),宋末元初道家学者。字牧心,号文行,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中国南宋末年至元朝前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及壮,视名利薄之,遍游方外,历览名山。逢寓止,辄杜门...
阅览排行: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