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林不约而同地反对我的意见。 B: 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 节日的大街上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D: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 , 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 |
2、[查看原题]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围绕“老阳儿”写了两件事:(1)冬天,毕大妈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2)夏天,母亲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B: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C: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融情于事,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D: 《阳光的两种用法》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 |
3、[查看原题] 请把下列每组加下划线的词语中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掺和(chān) 机杼(shū) B: 吞噬(shì) 迢迢(tiáo ) C: 甜黏(nián) 间断(jiān) D: 擢素手(zhuó) 更(gēng)新 |
4、[查看原题] 对《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 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
5、[查看原题] 给加下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何当金络脑。( ) A: 为什么。 B: 何时将要。 C: 值多少。 ( 2 )快走踏清秋。( ) A: 踩踏。 B: 踏步。 C: 走、跑。 ( 3 )粉骨碎身浑不怕。( ) A: 全,全然。 B: 浑身。 C: 也。 |
1、[查看原题] 给多音字注音。 ( 1 )蕃蕃咽________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________。 ( 2 )球场遇到劲________敌,反倒使他干劲________更足了。 ( 3 )他圈________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________养牛群。 ( 4 )塞________外并不闭塞________。 |
2、[查看原题] 写出句子中加下划的词语的比喻意义。 ( 1 )我是您亲手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________ ( 2 )我的萌芽、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________ ( 3 )只有您头上的银丝和眼角的皱纹是辛勤耕耘的见证。________ ( 4 )花儿以它浓郁的芳香,作为对哺育它的大自然的回报。________ |
3、[查看原题]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抽屉______ 瞅了瞅______ 魔鬼______ 着急______ 待一会______ 僻静______ 乱蓬蓬______ 勉强______ 夹衣______ 被难日______ |
4、[查看原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先生的女儿 ______在父亲被害______周年纪念日写的一篇______。文章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叙述了李大钊被害的全过程,表现了革命先烈 |
1、[查看原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 )解释重点字词。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________ ( 2 )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 |
2、[查看原题] 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1 )首句用“________”和两个“__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________。( 2 )“__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 3 )“__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 4 )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
青松的情怀
①在植物的国度里,青松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树种。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比比皆是松的踪影。但青松却有一种其他植物无以比拟的气质。那一树树、一丛丛“公”字形的绿色树冠,使得江南江北尽显朝气蓬勃、浑厚华茂的青松气象。
②我长期生活在江南徽州山区,耳目之所接,尽是满山遍野的晴翠,这晴翠就是青葱满目、生机勃勃的青松林。大地有了它们,从此变得有了魂,有了魂就不同凡响。只要你细心观察,还可以发现,山峦之巅,怪石之上,有许许多多参差不齐的黄山松,植物学家称它们为“天海矮松”。尽管长得矮小,却让人感受到它们的挺拔苍劲。它们生于深岩石罅中,永无肥壅,风雪不停摧残,然其貌俊美,细鬣攒针,婆娑于茫茫云海之中。
③青松的岁月大都是风霜雨雪,因而练成它铁骨傲霜冰、清气满乾坤的气质,造就它摩天抚云的胸怀。它永远是那么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是世间永恒的绿色使者,所以,人们都喜欢称它为劲松、翠松。松涛似海浪一般奔腾,根根条条的龙鳞虬枝铮铮作响,发出一波又一波极有韵律的声音。松下的淙淙清泉也变得充满诗意,吟诵着《诗经》《楚辞》中的名句,“山有乔松”“如松茂也”……或浪漫或豪迈,或婉约或旷达,氤氲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④青松即使燃烧,化作烟尘,依然芬芳于人间。古人早已把它的烟尘制成一片片幽香的墨锭,黑中透亮,能在宣纸上化作行云流水的墨迹。因为它的墨痕,让后人领略到唐诗宋词的飘逸,元曲的苍凉,明清小说之意蕴。因为它的墨韵,又让后人见到烟云万状的湖光山色,《清明上河图》的古雅,《富春山居图》之流韵……此乃万载存真的松烟墨之所为。
⑤青松虽然声震山野,誉满寰中,却韬曜含光,从不张扬。许多树林中杂木颇多,青松处于硕大强悍的树种之旁,时时被挤压,被侵占。杉树、榧林、樟树、皂荚树、枫树、银杏树……它们似乎都威武霸气,在青松四周疯长、攀比。青松从来不恼也不怒,即使被挤到了涧底,依然能够低垂着头顽强地生长。青松这种胸襟和境界,足以让那些形形色色的邻居们揣摩和评判了。
⑥松也开花,笑意盈盈。松花美丽易逝,却能够一直在唐诗宋词中绽放。松花盛开,盈润饱满,姿色艳丽,看上去,像是镶嵌在树枝上金灿灿的小风铃。花纷纷坠落时,一地斑斓。它们或羞涩地打着小伞,或相拥而抱,一团团,一簇簇,姹紫嫣红,是美的盛宴。它们不断引来川流不息的人群,还有左窜右钻的野兔、松鼠们,热闹非凡。
⑦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那松涛奔腾的意境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一棵棵高洁的青松,不怕风吹雪压,一丛丛、一片片地簇拥着,处处迸发出宁折不弯的刚直和豪迈气概,傲然挺立着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伟岸形象。
⑧“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这是青松在寒冷的冬日里,给我们的昂扬自信。
( 1 )本文在一开始就点明“在植物的国度里,青松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树种”,其作用不包括(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 1 )“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中的“禁”应该读________,“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是因为________。 写一个科幻故事,将我们头脑中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放飞你想象,让你的故事把读者带进一个神奇的科幻世界。题目自拟。